社工哥哥 发表于 2013-1-18 00:02

不能忽视机构中层人员的培养

《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 胡良喜


    现时不论“购买岗位”、“购买服务”及其他实验模式,都把资源集中在前线服务上,而没有着意在服务机构发展及中层人员的建设上。
    犹记得2006年10月,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宣布“建设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时,学生们在网络上欢快地互通消息,大呼“中国社会工作的春天来了!”专业社会工作开始爆发式地跃进。以上海、深圳、广州为代表,不同模式的试点让社会工作界热闹一时。曾经一度“报效无门”的社工学生都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但根据我粗疏的观察,现时不论“购买岗位”、“购买服务”及其他实验模式,都把资源集中在前线服务上,而没有着意在服务机构发展及中层人员的建设上。这不可说不是一个缺失。
    这里提及的中层人员,是指在服务给付系统中负责连接机构计划、目标和具体操作的一个纽带部分。机构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在员工增加及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于是拟定机构策略计划、细化工作内容、明确个别部分责任、督导工作深化、信息有效传达及建构机构政策及文化便需要慢慢建立起来。但在爆发式的发展模式下,以上这些建设却往往是滞后的。一方面,全国都欠缺有一定实务经验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我的一个学生在2007年底起在广州当学校社工,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至今可能是全广东省最“资深”的专业学校社工了。然而,让他单靠前线历练而担任中层督导,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另一方面,在现时政府提供的政策及资源上,亦没有关注到机构在服务管理能力上的发展需要。有些试点甚至在根基尚浅时,便迫不及待地推行“服务竞争性投标”等国外地区的模式,忽略了我国社会工作底子薄、专业服务机构缺乏的客观现实。这些拔苗助长的观念,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参考广州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的经验,机构在开始承办服务时,便拟定了三个方面的中层人员培养的策略——其实也是服务发展计划的一部分。
    首先,在社工人员职别上分为高级社工和社工。考虑到现阶段社工人才缺乏,高级社工与社工的招聘条件上差异不大,主要在“实务能力”上的分别。评定是否“高级”主要看面试时的表现及社工实习课的具体经验。其次,在制度上,高级社工负有督导社工、管理服务单位内部及对外事工的具体责任。最后,高级社工其实在专业及管理上都是比较薄弱的,机构在支援方面的举措必须配备,其中包括:第一,借助背靠港澳的优势,引入有管理经验的香港专家担任机构管理岗位(现时是每周驻穗三天);设立每月一次的稳定的督导制度,强化高级社工个人的服务管理能力;设立主管会议制度,透过具体运作,让他们理解服务管理及规划的实务内容;建构完善的服务流程及操作系统,让高级社工在其中担任某个关键角色,从这里学习管理及督导的整个环节。第二,设立“辅导中心”及“中央项目小组”制度,让每一个社工,包括高级社工,在日常所负责的职务外,涉猎不同的前线服务范畴,吸取专业服务经验。这样,有助于前线社工在专业上同步发展。经过一年的探索,机构整体的发展渐见形态,打下了必须的基础。
    社工服务的开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初期规模不论发展多么小,也要在发展服务、发展机构、发展员工三方面同步进行。事实上,人才、服务与管理制度,永远是一个机构健全发展,从而提供高效服务不可或缺的元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能忽视机构中层人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