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学习 发表于 2013-8-20 17:52

农村社会工作的展望

                                                 农村社会工作的展望
                              张和清 杨锡聪 古学斌   “农村社会工作”有存在的必要及空间吗?无可否认,农村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里处于边缘,甚至居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这一方面因为传统的社会工作与城市发展是共生的,换句话说,社会工作是在回应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农村问题未曾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在中国孕育“城市社会工作”的空间已极为有限,在长期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格局下,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空间更为狭窄,更不会受人重视。问题是:将“城市――农村”与“城市问题――农村问题”对立起来的二元逻辑思维对解决现今的社会问题没有必要,也没有好处。要知道不少的城市问题,例如贫穷、“黄赌毒”等,均可理解为城市问题对农村的贻害。故此,单向地在城市建立社会工作体系试图缓解社会问题的努力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现时的农村没有“农村社会工作”存在的空间,所以我们只好借助研究基金的支持,创造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工作空间,从而探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介入模式,以及它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积极意义。至于在体制内怎样才会有“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这就要留待下一步讨论了。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农村的社区和群众。我们觉得社会工作最能发挥作用的、也最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的,是那些相对贫困和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这里我们所说的贫困当然不只是指经济上的贫困,也不是说那些富裕的农村就没有专业社会工作的需要。中国贫困农村当前面对的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今天很多非政府组织都在从事农村发展的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不可避免面对的也是农村发展的问题。但是,农村社会工作与一般农村发展工作有何区别呢?发展工作和社会工作如何结合?社会工作在农村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直以来社会工作囿于“两极化”争论,一极是源于慈善组织对贫困者的关怀,逐步走向治疗取向的临床社会工作;一极是从睦邻运动发展而来,强调以集体力量介入社会问题的结构社会工作。前者将问题个人化,力图通过治疗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而后者将个人的问题与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区重建、能力提升和组织发育等联系起来,希望通过推动社会变迁满足人的需要。阮曾媛琪对社会工作两极化的负面影响做了如下概括:一是两极化导致社会工作群体发生分裂;二是两极化导致社会服务的高度分割;三是两极化削弱社会工作实务的效果。   要超越“两极”,我们相信在社区为基础的同时,应着重以人为本的综合社会工作的介入。换句话说,超越了“方法为本”(个案、小组、社区)和“社会工作者为本”的局限性,更超越了临床社会工作将问题个人化的治疗取向和宏观(结构)社会工作不够专业化的论争,将社会工作的本质还原于最大限度的关怀人和满足人的需求,关注全人类的发展。这种取向以社区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带有明显的社会公正和民主关怀特点;它将社区发展的思路引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这自然意味着将社会政策同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农村社会工作既关注政策倡导、社区动员与参与、增能(empowerment)等,也重视与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除了社区层面的介入、同样着重对社区居民的直接服务,特别是从家庭、小组和个人层面对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支持和帮助。      农村社会工作就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现实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农村工作者)的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与村民的同行、广泛参与和增能,倡导政府的社会政策改进或使政策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减少社会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通过村民合作组织的发育,达到村民团结互助,以便共同应对市场压力;通过非正规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项目的推行,使村民获得与其生活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提高对村民提供个人、家庭、小组等直接支持和服务,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以适应社区重建的需要,最终通过个人和社区能力的增强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村社会工作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