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资讯 发表于 2013-11-7 09:32

【四川】“雅安模式”推动灾区本土社会组织孵化

“雅安模式”推动灾区本土社会组织孵化
《抗震救灾 四川找到“雅安模式”》系列报道据统计,目前在芦山地震灾区长期服务的社会组织,99%来自外地。3年灾后重建,如果外地的社会组织离开,本土的“草根”社会组织能否填补这一空白?由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社会管理服务组指导成立的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作为工作平台,通过协同基金会投入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社会服务、组织培训等手段,积极孵化本地社会组织,有力服务灾区群众。在中心的积极引导下,地震灾区一个个农村产业合作社、本土社会组织,正如同雨后春笋般逐步成长起来。帮村民办养猪合作社芦山地震发生后,怀着为家乡干点什么的想法,雅安天全县老场乡的村民李兵,震后第三天就从广州打工的城市,徒步回到老场乡。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在外打工时间长了,一没资金,二缺手艺,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什么。今年8月,困扰李兵的难题得到破解。来自成都的“益众社区发展中心”,在天全县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的推荐下来到老场乡。在帮助当地村民寻找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时,该组织的志愿者倪凯志发现,老场乡的村民们世代喂养着一种罕见的黑毛土猪,猪肉味道十分鲜美而且营养。如果发展当地的土猪喂养,形成打得响的本土品牌,像李兵这样的村民不是有了新的致富途径?有了这个想法,倪凯志和李兵一起忙碌近一个月后,老场乡的第一个合作社—“益坤”农村养殖合作社,本月中旬即将正式挂牌成立。地震灾区办“义集”11月4日清晨8点,雅安芦山县飞仙关镇村民朱华英大妈一早就起了床。她背着头一天从山里摘下的新鲜生姜,往镇政府赶。而当她来到镇政府时,政府的大院外挤满了摆摊的当地村民,土鸡、老腊肉、嫩生姜各种鲜活农产品应有尽有。当天赶集的采购方,不再是以往的本地村民。一辆大巴车载着成都的市民来到这里。成都锦江区的社区大妈们,从大巴车上鱼贯而下,挨个排在各个摊点前扫货。到上午11点,朱华英背来的100斤生姜就被成都社区大妈们抢购一空。“我说钱够了,他们还往我手里塞,说就当支援灾区人民。”至今回忆起当天的“义集”现场,朱华英仍感动万分。“这样的活动,我以后也会一直参加。”当天这次活动,是由社会组织“成都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的义集活动。通过“爱有戏”这样的城市社会组织,以往只能在成都等大城市出现的“义集”活动,在地震灾区也开始定期举办。成本土社会组织孵化器“目前长期驻守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几乎99%是外来的。”对于中心未来的发展,中心主任、团省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京东说,通过“4·20”芦山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中心已经认识到本土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发育不足成为制约灾区社会服务的重要因素。从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社会管理服务组了解到,由于灾区处于内地山区,当地的本土化组织仍存在数量小、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
为此,目前我省已经将本土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心理抚慰、灾后人文关怀等纳入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投入资金1.2亿元。同时省级群团等部门整合700万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下一步,在购买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心重点着力于对本土化社会组织进行孵化。目前中心已聘请了北师大等高校专家学者和公益组织的专业社工人才,定期开展培训,推动本土化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成长。目前中心已经累计开展培训30余期,培养社工骨干人才近千人次。可以预见,当灾区3年重建任务完成后,一批本土“草根”社会组织将扎根灾区,长期服务当地群众。
来源:华西都是报


358795882 发表于 2013-11-7 15:06

雅安加油!{:soso_e13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雅安模式”推动灾区本土社会组织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