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哥哥 发表于 2014-2-8 23:29

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工?

作者 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实习社工 郭静安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进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
社工的工作给外人的印象反差很大,有的人觉得社工很“好耍”,每天就在玩电脑;有的人觉得社工就是心理咨询师,专管精神不健康的人;还有的人觉得社工就是义工,专门无偿帮别人。事实上,社工在做的是一项生命工程,它没有量化的数据图表可以展示、没有统计结果可以分析,有的只是用生命沉进去才能看到的那一份改变与成长。
正是这样的工作性质使得社工人才的筛选变得异常困难。目前在中国大陆,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城市在政策的支持下,纷纷开始成立或鼓励推动NGO发展,而因为在发展初期,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中国本土化模式可以学习,各地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也各有千秋。
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社工对自我的认知及素养也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以北京为例,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环境。从大的政策角度来说,政府十分鼓励社工行业的发展,前有“一街一社工”的专职社工培养计划,后有“社区青年汇”、“彩虹之家”等有政府背景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另外诸如妇联、残联等长久关注某一群体的组织也发展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项目。可以看出来它们的一些共同点,一是立足于社区、二是关注单一人群。这样既有好处也会有一些不足。
好处很明显,专业的背景、充足的资金和政府的支持,使得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了非常可行的一件事。但同时,自上而下的视角,使得他们的关注点会集中在一些单一的问题上,对于问题的广度及与周围大环境问题的综合考虑比较欠缺。事实上,从越来越多的“草根”NGO的成立就可以看出,问题不是没有,而是欠缺基层的视角。因此,针对多元化的社工问题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草根”NGO而言,发展并不是一件易事,从成立之初开始就有种种问题。先是民政部对于NGO资格要求的严苛,使得很多明明在做NGO的人只能选择工商注册之类的方式来妥协。在运营过程中,努力找来的项目资金却有相当可观的一个比例要缴纳税款。之前曾因个人工作原因同时走一个房地产公司和一个NGO的账目,结果发现NGO的税点比那家房地产公司要高三倍还多。
社会的不认可、项目资金的不稳定和政策原因使得很多“草根”NGO过早夭折,而勉强坚持下来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NGO的社工专职人员的个人发展又岂容乐观。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社工的专职人员出现了以下两种典型分类。
一类是追求稳定的工作待遇和轻松的工作氛围的“养老族”。他们往往是本市的人,刚毕业的时候生活压力较小,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不会很高。他们可能在竞争其他高薪工作失败之后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目前政府体制内的一些组织里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出于这个原因选择成为的专职社工。
另一类我称之为“理想主义者”。他们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理念往往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人一般都在草根NGO组织中,宣扬自己的理念,坚持着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虽然并不太为社会主流所认可,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典型之外,当然有一些非典型,如落地深耕的学者或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文艺青年等等。不一而足,各有各的路子吧。
那么,未来的中国究竟需不需要社工?如果需要,要的又是什么样的社工呢?
目前看来,落地深耕的学者是最能做出成效的一类社工,他们往往有相对专业的背景和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能明确自己的专业位置。他们也因其社会地位,能更好的链接和整合资源。
但是,这样的一类人毕竟是少数,而要改变这个大环境,仅靠少数人是很难做到的。这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为这个行业持续注入活力。然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体制化筛选社工人才的模式真的存在吗?
心理学有这样一种说法:不要浪费时间去训练心理咨询师,而是挑选合适的人。
我们不缺训练的地方,全国两百多所高校的社工系就是明证,而社工岗位的巨大缺口也表现出这种训练模式的不足。这样批量生产出来的会是“合适的人”吗?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有生活阅历的人来从事社会工作。真正优秀的社工只会是深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身为一名走主流路线出来的高校学生,我越来越多的看到科班出身的种种缺点。比如:总是说着服务对象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盲目相信理论;用自己半吊子的心理学知识去定性别人的问题等等。而出身于服务目标人群的工作员,他们往往能真正的共情对方的处境,这才是重要的。“没有为自己感到过羞耻的人,是不会真正的同情别人的。”主流人群来做这样的一份工作,真的适合吗?
另外,社工行业的流动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姑且撇开薪资微薄这一点不谈,很多流动都是源于理想的破灭。而那些原本就是服务对象这个团体中的一员的工作员往往比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要坚持得更久,工作得更深入。
这并不是全盘否定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培训背景自然也有它的优势,很多草根NGO的创始人会因为过于深陷于眼前的问题而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和自身的不足。而专业出身的社工在经过培训后确实会对这类问题更为敏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复杂的民族,他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型。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自然有同样悠久的冲突历史。他的问题的多样化注定不是能够通过几个简单布置就可以解决。现在西方思想的冲击其实是一个契机,虽然短时间内看起来是冒出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但从宏观的角度看,说明人民有了自己设法解决问题的意愿。
所以,相信随着社会民主的进步,政府会逐渐放宽手里的那根线,而社工这个行业也不会一直由主流的人来引领,它会由更多元化的人员组成,有更多元化的工作方法,人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开展工作、改变社会。到那时,应该算是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