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督导培育 发表于 2014-10-8 16:04

社工机构的成长误区

本帖最后由 桂城督导培育 于 2014-10-8 17:01 编辑

社工机构的成长误区
原文来源:中国社工时报 2014年9月30日 作者 覃炜明
    顺德第一个医务社工项目——区第一人民医院星宇医务社工服务站日前正式启动。目前该社工站6名社工已经进驻医院,正在展开前期宣传,并针对医务人员和病患进行需求调查。据悉,该项目由顺德区社工委购买服务,作为未来顺德区推广医务社工的一个试点。     媒体对这个社工项目给予充分关注,我看是因为这个服务项目不但做得细而且专。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够为这个项目的前景给出太多的定论,但是由于该项目的定位和方向是在顺德大多数社工组织服务比较“笼统化”的情况下选择“专业”而开展业务的,所以尽管这种亟需要专业知识支持、同时在国内又具有首先探索意义的社工服务可能前途充满荆棘,但是我们仍然要为星宇社工机构的探索予以鼓励和期许。如果我们借星宇社工机构开展医务社工业务的探索,观照顺德其他社工机构发展的实际现实,还不难发展目前影响顺德社工机构影响力发挥的若干误区。
    理念不清晰,导致服务方向不清晰
    2010年,顺德第一批社工在容桂马岗等三个村居上岗,此举标志着“顺德社工”这个专业名词在顺德的正式出现。第一批由深圳鹏星社工机构负责招募的顺德社工,服务涵盖家庭、青少年、长者、残疾人等方面的社工服务。而且由于6名社工分散到3个村居,他们很多事务实际上和居委会人员的事务相互穿插,很难区分“社工”和居委会人员在居民服务方面到底有哪些的区别。     由于这样的“社工模式”在顺德起步的“示范作用”,顺德后来发展的社工机构大多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服务交叉。更由于购买政府服务往往以镇街行政管辖范围投放资金,一下子每个镇街都成立有社工机构,每个社工机构都搞青少年教育、搞服务老人、搞家庭妇女问题咨询……目前17家社工机构,大多数以镇街为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简单重复,造成专业方向不明晰,服务项目雷同。     更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社工机构服务的项目,其实一般的社会机构也在做,很难体现社工机构的服务比一般社会机构的服务有什么专业上的特色。这就造成社工服务在市民中没有区别于一般社会服务的印象,做了四年,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社工”和一般服务的“义工”有什么区别,街头巷尾把社工当义工看待的例子比比皆是。政府机关更有人把社工和义工乃至外来工混为一谈,有领导抛出所谓“两社三工”的提法,完全忽视了社工专业的技术专业属性。     这种对社工性质从理念到概念的不清晰,导致社工服务专业方向的不清晰,造成的后果是很多需要专业社工提供专业服务的领域(如一些发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心理危机的案例)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干预,演变成一些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最有代表姓的案件是北滘镇一名公交车司机,因为对单位实行的劳动纪律处分不满,在公司的政治思想工作已经严重缺位的情况下,没有社工机构承担对这些出现心理危机的人士进行心理疏导的工作,引发了该司机驾驶公交车上路撞死无辜途人的惨剧。     一方面对社会真正的需求,没有专业的社工机构对接,另一方面,顺德目前一些本来普通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行为都可以完成的服务(如社区儿童暑期教育)也由政府提供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承担。这样的现实,造成了有限的政府财政资源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社工机构自身的价值也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而对一个问题复杂的地区社会而言,往往需要几个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共同协调进行服务,有所分工,各有错位才可以起到社会服务的最佳效果。
    依赖心理,机构缺乏造血能力
    社工机构的出现,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基本的共识,但是仅仅是政府财政的资金,是远远不足以满足社工机构服务社会的需要的,社工机构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机构自身的“造血”能力。     容桂的社工机构的成立,得到像村级慈善基金等比较雄厚的社会资金的支持,加上当时媒体对顺德发展社工机构的宣传比较高调,和政府推动社会改革的大趋势,使得很多外来的社工机构比较看好顺德的社会服务空间,几年来一下出现外来和本地机构一起竞相发展的局面。但是由于不少机构的组织者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上前述的服务方向不清晰,而实际上政府购买服务的投入也非常有限,目前一些社工机构面临造血功能不足难以为继的困境。     曾经有本地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向笔者反映,外来社工机构因为起步时间比较早,在顺德开展业务比较顺利,而顺德本土机构因为是新品牌,发展起来举步维艰,需要政府对本土机构予以特别的支持。这个建议道出了本土机构的一些困惑,但是并不代表本土机构一定不如外来机构。以本次成立医务社工的星宇社工机构为例,它属于彻头彻尾的本土机构,但是目前星宇在顺德的社工机构中无论是服务范围的覆盖还是服务项目的延伸乃至社工队伍的规模都走在顺德各社工机构的前边。关键在于,发展社工机构一方面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又不能够完全依赖政府的支持,要营造社工机构的造血功能。     社会资源的积累,对一个社会组织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捐赠方、志愿者或是政府部门的财政资源的取得,都需要一定的社交关系维护,当然更需要创意创新。目前顺德社工机构的项目负责人,不少都是胸怀大志,有的甚至是社工专业领域的精英、专家。但一个专业权威,未必是一个好的组织管理者。有的人擅长做事,有的人擅长管理。如果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不精通管理艺术,一方面,难以管理好项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另一方面,难以与当地政府等外部人员做到有效沟通;最后,也难以对项目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形成实际的看法。有些社工机构从业者,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在做公益,就期待社会处处给自己开绿灯。实际上,在目前国内对社会捐助普遍缺乏自觉意识更缺乏法律支持和鼓励的情况下,无论你在做一件多好的事情,都应该平静接受对这件事一切质疑、刁难、批判、拒绝的可能,没有好的有效沟通,特别没有好的创意呈现,很多老板不会因为你在做公益而主动支持。 不懂宣传,缺乏让人入脑的创意     社会对社工机构认同度,很多时候来源于媒体提供的消息。顺德自有社工机构出现以来,本地乃至外来媒体对这个新事物都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无论是机构的开办到一些街头活动的展开,媒体对社工机构的报道曾经“铺天盖地”。 但是从宣传报道的效果看,很多报道局限与社工活动的程式,或者一些简单的数字,缺乏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服务案例。连容桂那家起步最早的机构,向外界披露几年发展的业绩的时候,使用的也是以数万累计的服务数字。这些“服务次数”的数字对一个社工机构来说,实际上没有什么严格的意义,因为社工机构不是普通教育机构,它的出现是需要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没有实际的案例和服务效果的数据,则很难说明这个机构的成绩业绩,更难以说明机构得以存在的社会价值。 缺乏说服力的工作业绩的宣传,一方面暴露了社工机构服务方向的错位,也凸显了社工机构宣传自身业务的时候缺乏创意。很多街头的宣传,流于娱乐流于形式,变成活动秀,这样的宣传实际上无助于社工服务让人入脑入心。笔者发现,顺德社工机构出现近四年,基本上没有在媒体上看到社工机构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案例。不知道是机构与媒体沟通不够?还是媒体的宣传惯性忽略了对社工机构宣传的特殊性的理解。     总而言之,社工机构作为社会组织,一方面需要媒体有别于对其他商业机构的发展支持,同时更需要机构本身学会策划活动,引发媒体的报道兴奋,主动提供媒体资源。这是考验社工机构组织负责人的能力的一个“硬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工机构的成长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