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28|回复: 0

[时评] 中国社工之路:因岗位稀缺专业毕业生难就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需要社工吗?0 ]5 V- ]- k+ p$ c' m

2 w2 I" N6 R7 |3 O# n) O! \  有人说社工对于中国太过超前,但也有人坚信中国更需要社工。在内地社工事业最早发展的上海,一些人已经走上职业社工之路,成为社工事业最初的开拓者。/ |3 A3 W- Z, J8 u9 a' @& _
6 m9 w1 n# ^' c9 Y
  撰稿·新民周刊  黄 祺(记者)5 u" N; N$ r; X8 p

" u, I! x1 Y0 B/ C  “建议政府用16亿元购买社会公共服务。”6月15日,上海市政协通过提案,建议政府从1600亿拉动内需资金中,拨出1%用于购买公共服务领域的社工岗位。“社工”一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7 d) o5 p; z6 m! v* M! A
7 i# D) i) v' p$ j6 v+ e" {
  重要的“角落”0 w6 j6 M1 @7 z1 B8 s0 M

+ h. B5 ~2 x  K/ z% F5 }  “老板,他们找你!”看到唐凯和王安琪来,牛肉拉面店的伙计,赶忙用带着西北口音的普通话高声叫马老板。马老板只有20多岁,拉面店开在上海浦东新区一条马路的拐角。马老板笑眯眯地迎出来,不停地问:“吃饭没有?进来吃碗面,真的,快进来,吃面。”; V3 g+ h- H2 J" l! S
5 K5 f; b, p& K( p  @2 s- p
  “我们是来发这一期的杂志的,上面有我们搞活动的照片呢。”王安琪递上杂志。马老板打开杂志,找上面是不是有自己的照片。1 I, C0 E9 n8 y  }

1 \: f3 C. @" J# q- C8 c& [+ `  “最近怎么样?”唐凯问。! l# L' o6 F, W* V6 J( p
# v" l2 y  d/ c! w, E
  “还可以。”2 |6 Q) I( S; Q
1 i0 o$ C" \: @" O! k& _
  “解决了吗?”
2 ?" |0 Y4 r6 z
% F% ]: }0 u2 J3 i  “快了吧,可能就这一个月。”
+ Y3 t, E6 W0 L/ g4 O$ V
( E+ R+ v! K1 _: o. O. F' H  如果不了解实情,外人实在很难看出,唐凯和王安琪两个上海年轻人,怎么会跟回族拉面老板如此熟络,对话像暗号一般。但如果知道唐凯和王安琪是社工,情况就要容易理解一些,拉面店老板是社工的服务对象,他们之间的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  y5 G# @5 ?4 |
  r' H  P9 A- S4 m2 {- P
  “这家老板跟房东之间有纠纷,1年多以前,我们社工开始介入,帮助两方沟通。”唐凯说。对于从青海来的回族老板来说,跟上海当地人打交道并不是容易的事,光是听懂他们连珠带炮的上海普通话,就是个问题。何况遇到纠纷,不同民族、不同利益、不同行为习惯,让双方的沟通更加困难,唐凯们要做的,就是协调两方的关系,找到最好的解决纠纷的办法。8 R9 I5 c# m0 S, A% K, c

- K9 f+ K8 C2 e' m  “在这个纠纷中,从法律上讲,马老板不占理,但他们有他们的苦衷。他们一家人所有的积蓄,加上银行贷款,统统投资在这个拉面店上。如果不能继续开下去,他们一家人的损失非常大,我们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唐凯和王安琪,找房东谈了很多次,找马老板也谈了很多次。就是在来来回回的沟通中,马老板相信,社工是真要帮助他解决问题。
" S7 F; @( u0 }$ L: ?7 U# T
9 \; H; T$ z1 F! f# N: d8 {' I3 {  “除了他们的同乡,在上海他们没有什么熟人,更谈不上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找同乡帮忙。但我们去了很多次以后,他们也开始信任我们。”唐凯说,尽管最终的结果还要由法律来裁判,但社工的作用是,不让一些可能激化的矛盾发生,替服务对象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 Z3 ]) @* m1 Z6 E/ o9 A+ V; b# h& U9 @% P  Y0 E1 d
  马老板只是“少数民族社工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之一,2007年,上海浦东新区民族宗教办提出服务少数民族的项目,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竞标承接了这个项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大多数内地人,还比较陌生。简单地说,政府部门希望对少数民族居民进行服务,他们出资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让专业的社工去承担服务少数民族的工作。
9 ]' V9 ?3 M3 B- E& \$ B6 p* `& N: ^7 T
3 l: e' }/ H5 Z  乐群是上海最早成立的专业社工民间机构,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事实上,在大多数人还对社工这个职业一无所知的时候,上海的民间社工机构已经开始逐步壮大,并开始成熟。除了乐群,上海已有10多家注册社工机构,此外,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民间社工机构也非常活跃。
4 m6 |* r1 A, n: @2 w' d  P! `' D  Q1 e9 \" S9 i0 w
  不是居委会
: L% t4 K  ]1 {) J1 S/ p# e* l# Q5 v0 r
  医务社工莫小姐,是很多中国内地观众对社工最初的印象。莫小姐是香港电视剧《妙手仁心》中的一个人物,中年,一脸和善,还有些幽默。电视剧里,莫小姐很是忙碌。一位患绝症的老先生不愿意吃药,莫小姐去跟老先生聊天,知道他的情绪来自对行动不便的老伴的担心,莫小姐去把老太太接到医院,让老先生放心,在老伴的鼓励下,老先生重新接受治疗。
5 W+ J  P6 t& d" r! s  U$ l
5 p1 ?! @) f6 X& C, E! M  ~8 D  社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美西方国家,最初的目的跟慈善紧密相关。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实施的《济贫法》,《济贫法》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 k+ X1 K) |3 `
9 k9 ]0 t' E- ]4 F% E7 {0 S9 G0 g
  现在,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跟律师、医师一样,每千人拥有多少社工,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中国香港的社工事业,也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到2008年,香港的注册社工已经有1.4万多名,大约1000名香港居民拥有2名社工。7 w% o/ [, U5 I  G

+ W8 G8 ]+ u9 m4 K! B  中国内地近代也曾出现过社工。1920年代,一批海外留学回来的学者,把西方的社工概念引进到中国。朱眉华教授介绍,当时,北京协和医院里就有了社工的岗位。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社工慢慢淡出中国内地。$ Y0 p, {" {# q; c: O+ ~$ h
$ Z) v( C( _% R+ k+ r3 B0 W) O0 a2 y$ D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重新恢复社工专业的教学,开设社工专业的第一所高校是北京大学。但在专业教育的前十年,社工只有专业教育,没有就业岗位。直到1996年,上海浦东新区才开始出现国内最早的职业社工。
3 V1 D4 |1 M/ l( y0 ^7 }. l& F5 x' D' Q  N+ ]4 i
  任何事业的开拓总是充满艰辛,而对于内地社工来说,最大的难处在于,很少有人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0 R% x  E2 E9 K. P" l3 |

+ B5 v, N9 n/ O, W, |+ `' Z  唐凯和王安琪在“少数民族社工服务”项目中负责唐桥街道,这个街道一共有9家拉面店,还有700人散居在居民区的少数民族居民。唐凯还记得,2007年第一次走访拉面店,他进一家拉面店,对一位正在拉面条的师傅说他是社工,想找老板。这位师傅回答:“老板不在。”唐凯去了好几次,最后终于知道,回答他“老板不在”的就是老板。在中国内地,大多数人甚至从未听说过“社工”这个职业名称,也不了解,有这样一种职业,完全独立于政府机构,以帮助别人为目的。! f( M/ [, B# t1 h% d: F

, [1 ?! {% Q* B1 C' C  “社工跟居委会大妈有什么区别?”内地社工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内地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是“单位人”。在单位,关心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困难的工作,一般由党政干部、工会干部、妇联干部完成,单位不管的,有居委会大妈来管。在今天的社工看来,党政干部、居委会大妈,都是业余的社会工作者,而职业的社工,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养,获得社工资格。
5 b# G2 u- e6 j; ^
& k4 S; w3 H% N* }! f  随着单位负责生老病死的体制被慢慢打破,更多的人成为社会人,过去的“业余社工”将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内地城市,也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工。6 ]7 v3 ]( G* P9 g9 e
$ U4 W7 @2 i( f6 ^. I! h
  中国更需要社工$ i% @/ Y' x; ?; ]- z* U/ x

/ d, j" L3 F- p- B% l  黄以琪是香港人,她来到上海的医疗机构工作后,曾经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内地的医院里还没有社工?”黄以琪告诉记者,医务社工在香港医院里是非常常见的。最近,华东政法大学社工专业的几名学生,到她工作的上海瑞安肿瘤诊所实习,黄以琪发现,这些学生对工作非常热情,但遗憾的是,目前医院还没有社工岗位可以提供给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
, c! E# Q9 _5 }* }/ l
" J" O! l4 b5 m4 x4 b  内地拥有专职社工岗位的医院,的确凤毛麟角。在上海,目前只有儿童医学中心和东方医院两家医院有专职社工。东方医院专职社工岗位已经设立9年,这9年来,社工张一奇经历了医院和患者对社工认识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医生也不理解社工有什么用。现在,我们经常接到医生、护士转给我们的个案。医护人员也发现,有的问题,只有我们社工能解决。”
- N# i8 Q) m, ~: a: g
% B- T- T! E& k2 W  F- L  几年前,一位90岁的心内科患者突然割腕自杀,被抢救过来。护士慌慌张张来找社工,医护人员担心患者自杀的原因是对医护人员服务不满意,希望社工能够了解实情。
1 o" H- D- S5 y. E
* W& k) J7 T/ i5 g. ]  F  张一奇说,经过了解,这位老人想自杀,并不是对医护人员不满。老人每年有半年住在医院,子女对他很好。但因为老人常年住院,子女来探望的时候,常常没什么话跟老人聊,老人一方面觉得自己拖累家人,一方面因为子女的冷淡而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愿望,所以想到了结此生。
: j* Q4 W; j7 a, m5 i1 `/ r9 h
1 P- [. i( u8 ~  R1 K) M% Q  情况清楚后,社工立即与老人的子女沟通,让他们理解老人的顾虑,建议子女以后在探望的时候,多找些话题跟老人聊天,让他不要觉得自己是个拖累。5 @  z5 d% z2 X1 |

  y; d1 Y4 y; W0 l1 A& o, G  医院是社会问题集中的地方,张一奇介绍说,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有:经济条件差、对疾病认识的偏差、对医务人员服务不满意、家庭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 @: k7 J$ F* B* \* O% P" c
/ Z8 G8 d# q2 V+ b5 ]# e; `
  乐群社工服务社的王瑾璟,曾经到养老院工作,有一个案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养老院里3位老人住一个房间,新来的老人住了不久,就向养老院反映有人偷她的东西。王瑾璟找到老人,听她抱怨了一个小时。“其实,她主要的问题是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一切都不习惯,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态度也比较冷淡,所以老人有很多不满的情绪。”王瑾璟告诉养老院领导老人的情况,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改变态度,一方面安慰老人,帮助老人适应环境。“刚开始,养老院不愿意接受我们社工,以为是上级派去检查他们工作的。后来看到我们的工作,养老院领导竟然主动要求我们去服务。”
* Z; A, m) L# O6 \- H+ o/ o* z, w5 s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弱势群体:老人、病人、流浪人群、少数民族……社会应该去关注这些人。社工,就是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眉华说,她是推动上海社工事业发展的学者之一。■
" t3 s4 h2 W7 T; C) J这个专业,最陌生最烦恼……
$ F2 B2 i+ }8 f1 X
6 b, h6 O4 L' X  Z" W$ B1 N2 }  上海有13所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约1000人,目前上海能提供的社工岗位,相对于毕业生人数,差得太远。
: ?% f5 W# z+ K; E. y1 w* f: u- h2 m" Y7 c
  撰稿·黄 祺(记者)0 P6 z4 W  R! \8 q" ^7 g
1 Q+ h: r0 u  e8 m3 P5 I: t9 W
  最陌生的职业" C- u4 A( [- a6 |) `& t% g

% z, H) a) R6 Z$ d  F: a- O  华东理工大学朱眉华教授一直有个设想,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剧本,以社工为题材,拍一部青春偶像剧,公众对中国内地社工的了解一定会增加很多。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一部电视剧《公关小姐》热播,才让大家知道了有“公关”这个行当。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社工,认可社工,朱教授的学生里,一定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到社工事业中。" A; ^! m1 M8 J0 {

/ R$ N! @+ t5 W  ?" u3 Q, I  华东理工大学,是上海市最早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社工专业开设已经13年,在学校各种专业中不算新面孔,但公众对这个专业和职业的知晓率,可能是最低的。“人家给我介绍女朋友,见面,我说我是做社工的。接下来,我要用2个小时给她解释什么是社工,相亲就变成了社工知识普及活动。”上海社工协会副秘书长姬忠宪说,社工大多有这样的经历。& L$ z" w+ ?  E5 @# Y3 D, ^5 I/ Q. X$ D) v
  h( O$ T) E# u8 v6 Z
  正是由于公众对社工职业的陌生,在高中毕业生在报考高校时,“社工”也无法进入学生们的视野。“我曾为某政法大学社工系的学生讲课,课上我问他们: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因为想做社工而主动报考这个专业的?一句问完,满堂默然,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在教室后排的座位上看到一个女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姬忠宪描述的场景,是国内高校社工专业普遍存在的现状。# T! ~7 k( p% e) F7 \8 J
1 t& ]9 d! s6 ~8 p2 B
  复旦大学社工专业学生丁月(化名)告诉《新民周刊》,社工是她填报的第四志愿,她想读的是新闻,但因为分数不够,最后进入了社工专业。在丁月班级30多名同学中,大多数人跟她的情况一样。
2 K6 d0 M. ?$ r9 M9 ~& {; V! E7 h, F6 E8 `
  “刚进学校的时候,老师说,你们一个班,到毕业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同学做了社工,就很好了,如果有两个人,就算是意外惊喜。”从一无所知开始,经过专业学习,丁月慢慢觉得社工专业也挺有意思,开始有些喜欢。但自己最初的新闻梦想,丁月还是没法割舍,实习的时候,丁月除了按照专业要求到社工岗位实习,自己还找了一家媒体实习,她仍然希望以后到媒体工作。
' |3 u; D2 ]6 s! R1 M/ s. K& t5 c/ h0 x7 @# [% D
  “社工这个职业,非常需要认同感。但现在很多社工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因为认同社工理念,才去选择学社工的。”当年,姬忠宪自己也是“非自愿”地被调剂到社工专业学习,但他比较幸运,在经过专业学习以后,他发现自己非常喜爱和适合这个职业。姬忠宪认为,目前国内社工专业学生多数转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职业认同感。
/ c, r, E% K" c9 }! a% o2 }) |; u/ y2 w2 h; R" n1 r3 g$ E6 A# f
  成长的烦恼
0 h' i( A" Q2 W, }
$ u# y( H- H2 }1 H1 W& L- q7 G  内地的这种情况,在香港非常少见,香港社工专业学生大多数成为职业社工。香港社工钱绮莲告诉记者,当年她参加高考报考社工专业,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再考,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社工专业。钱绮莲说,她自己对社工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到青少年中心玩,看到的那些亲切微笑的社工姐姐。后来,她自己在暑假里到青少年中心打工做助理,钱绮莲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跟小朋友们打交道。“我知道我的性格,让我上朝九晚五的班,我肯定受不了。我喜欢跟人交流,喜欢帮帮别人。”做了十多年社工,钱绮莲仍然很喜欢这份事业。
5 v1 C6 D7 f; G0 }0 X' l
1 B0 ?( q2 ], D( s  “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我介绍我是做社工的,大多数人都会说:你真有爱心。”在香港,民众对社工一点不陌生。钱绮莲说,香港社工事业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而内地刚刚起步,让民众了解社工,需要一个过程。
1 W" w5 O3 \+ T/ U8 A, c0 v4 K  O+ D
& h0 _+ n# c3 E3 h8 l) ]  内地社工成为名正言顺的“职业”,才刚刚5年的时间,2004年,“社会工作者”进入劳动部职业标准目录,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员。同时,劳动部开设了社工职业资格考试,从事社工职业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e- B" \1 T, L. C5 b) R- f9 d
+ q/ S7 V1 C! ?* d5 s' W# n' }
  在社工事业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城市,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是吸纳社工最重要的机构。中国大陆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数量非常少,处于刚刚萌生的阶段。! z% z& ?  G1 \9 D. L! t

) V: n, ^" o4 b8 V! w; N, \3 [  上海浦东,是中国内地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最早发源的地方。“现任上海民政局局长的马伊里,当时大力支持浦东社工组织的成立。1996年,浦东最先出现专业的社工,那时候上海高校还没有社工毕业生,浦东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引进了第一批社工。”姬忠宪介绍说。在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浦东成立社工协会,这个时候,浦东的一些医院、学校、社区,都有了专职社工。" l( C/ N$ L2 d  i- X1 f
4 V; t5 B' k2 R: G( ^
  2005年,内地第一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乐群,在浦东成立,国内第一次有了独立的社工社会组织。目前,像乐群这样的社工组织,提供了大多数一线社工岗位,但是,尽管乐群的规模正在壮大,社工岗位也只有几十个。而在上海,与乐群类似的社工组织,只有10多家,提供的社工岗位数量十分有限。
( Z) t* n0 Y4 [# Z2 q/ m0 O; C" K* t+ A
  为了推动非营利社工组织的建立,朱眉华教授也参与建立了“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现在,这个事务所吸纳了不少社工专业毕业生。
( d9 f- A, \; m. H. f
  s+ B7 b9 b8 ?( f/ V1 R% m% O  上海有13所高校开设了社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约1000人,目前上海能提供的社工岗位,相对于毕业生人数,差得太远。周文琰是上海师范大学社工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之前,她在一家精神病院实习,对社工这份职业比较喜欢,希望毕业后能做专业社工。“我本来打算去社工组织应聘,后来说已经招满了。”周文琰没做成社工,进了一家公司做人事工作。7 b6 E1 B, h2 e) v
- l' o" C) w4 b& `" i' Y4 a
  现实难题) w" c1 T; W/ C# R$ b" J, h

/ w/ P) ?5 ]) g% l) A1 s  “如果不考虑收入,做社工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跟周文琰一样,许多社工专业毕业生最终放弃做一线社工的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问题。“像复旦这样的名校,学生毕业后一定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所以他们大多数不愿意做一线社工。”上海东方医院每年吸纳社工专业学生实习,但社工张一奇发现,学生里很少有人表达毕业后做社工的愿望。. Z3 C1 C  o; L* O9 B- k
. y! s( e! Q8 |7 ]& \; n  Y( I9 Z
  “在香港,社工的收入与公务员差不多,不会发财,但也不差,比较稳定。”香港社工钱绮莲说。在香港,本科社工专业学生工作的前一两年,月收入大约1万元左右,随着工龄增加,收入会提高,如果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1月收入大约能拿到3万-5万元。与之相比较,内地社工起步工资与其他行业类似,但上升的空间有限。
$ E" f, y0 d! j0 T
; H, j" }* k; @# g  A. W% |  在乐群,大学本科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大约2000元左右,刚刚毕业的社工王安琪介绍,在她的同学中,这个收入不算非常低。但是,由于内地社工事业刚刚起步,社工收入的上升还没有体现出来。对于那些谋求高收入的学生来说,做社工实在是“不挣钱”。上海仅有两家医院拥有专职社工,对于东方医院的医务社工来说,的确存在一些现实的难题。“在医院,医生、后勤人员、护士等等,都各自有自己的职称序列,只有我们社工,没有职称序列,就无法晋升职称,而职称又关系到收入。” 张一奇9年前从医生变成专职社工,到现在,与他同时进入医院的医生,纷纷晋升了职称,而他自己却尴尬地被落下了。3 g( y9 ?* E8 Y$ Q. P# O( n% ^9 g
9 i* d+ m7 n  Y( C; v) W
  据报道,近日,江苏省南京市首次大规模面向普通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吸引了1万多名毕业生报名,火爆的程度让招聘者也觉得吃惊。报道称,较好的福利待遇是社工报名火热的原因之一。去年南京市普通社工每月工资待遇在1725~1950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考取社工师资质的,还可加学历工资和职称工资,月薪最高可拿到2250元(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7-10 06:00 , Processed in 0.04184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