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为什么这么想,怎么一点都不社工?”——我听到在一些社工员口中,“社工”一词是多词性的。有时它是名词,指的是社会工作者或者指“社会工作专业”;有时又经常被用做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某种符合“主流”的行为或思想。我们有时把符合社工理念和价值观的就称之为“很社工”,反之就是“不社工”。
# W( p' f) U/ _) S5 k . z+ Y5 p' U" J/ f/ n6 B" ]8 d
在我的从业经验中,起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不知不觉地用所谓社工工作的价值观批判别人。自己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基于理想主义和乌托邦情节的道德实践。好像别人对某些事情的价值取向,不跟我一样,就“很不社工”,有时候甚至感觉有的人不够资格去成为一名职业的助人工作者。
1 i, }6 V/ L) T, P8 w
4 @) ?/ c4 s9 B0 s y这几年来,由于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常奔波于沪深港和其它一些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结识了很多一线的社会工作者、行政管理者、机构领导和政府官员,与其中很多人成了朋友和同行者。慢慢地我意识到,其实,每个人追求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助人工作者,各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念也有很大不同。每个人追求的人生,都很难跳脱社会影响和成长经验的潜移默化。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让自己有了属于自己的烙印。有人是因为爱而投入,也有人会是把工作只当作糊口的工具,也有的人想要变得更有名,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等等。
) w2 b6 U |7 `. ~8 d4 o9 t, Y2 F0 G . d2 F' \2 @; O1 V
记得曾有一次,和一位朋友夜半倾谈人生和理想。这位相交甚笃的朋友告诉我,自己最想要追求的就是“功成名就”。当时我有很大的惊讶,因为他之前给我的形象是全然委身和不计得失。他使我惊讶的原因是,我没想到在这一切努力的背后,依然无法逃脱世俗的窠臼。+ I: v* [( F- m6 Y, P: k0 G
, q% @ B* n/ E5 q,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被公众认同为专业,基于其方法上的科学性,态度上的艺术性。科学的特色是强调客观性。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一套完整的,被百多年实践证明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作为一门艺术,社会工作自身有一套完整的信念。这套信念是在业内得到认同的价值标准和基石,就象我的导师周永新教授提到的“社工专业的特色,并不在于他们拥有的特殊技巧,而是他们坚守的信念和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决心”[1][1]。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比如服务、社会正义、尊严、人际关系、信任等,都跟对人、对社会的信念有关。持守这些价值观念,是社会工作者的入门素质。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由于助人工作的多元和艰难,如果没有这些信念的支撑,我们都很难预测自己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t) A( t6 v8 m6 ^: a
& B _ H5 y: O8 L: _
那么,在我们的从业过程中,除了要求持守这些职业特有的信念与价值观,可不可以允许有一些更世俗化的人生追求呢?那真的有错吗?当我们指责他人“不社工”的时候,无论是公开的,还是内隐的。这时,自己的接纳、尊重又在哪里呢?这时,是不是我们太高抬自己了呢?
8 T/ @6 P2 H/ \! ^% F L # s& v/ z. F- c4 n/ O
我们有时会自得其乐于“曲高和寡”,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以自己为傲,进而期待每个人都要与我相同。让我想到圣经中那些自以为是、经常指责他人的“法利赛人”。其实,静下来,每个人面对自己的心灵,问自己,投身这个职业,我们不也有这样和那样的追求吗?我们该不该用那些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对我们不喜欢的“非主流价值观”的进行批评和指责呢?每次想到这里,我觉得很亏欠那些曾经偷偷地被我在心里论断的人,也希望没有因此造成太大的伤害;我还有些恐慌,因为“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2][2]。
, w: i( H' Y- F9 W
$ j8 i% B# c2 J5 n! Q经常内省是社会工作者的必修课,需要我们打开心扉,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在需求,并且好好照顾自己,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提醒自己不要经常卷入以上那种无益的论断别人的心理游戏,也是一个重要的功课。对于我们的同伴,在携手坚持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规则的同时,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让我们在群体中,享受和睦、共同进步。# ]5 Q0 E% y# A1 U; I$ _: L! e9 k
# S. W: d+ {( q2 G4 ^1 C: q来源:深圳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