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ser.qzone.qq.com/846634799/blog/1313802097( n Z0 d9 m% s7 X& g9 i+ p
) X* w# v, H% P2 }- m* W0 k
当社工首先要有社工感悟,这一点与做其他工作没有区别,凡是能够把工作做得干脆漂亮的人,往往都是在工作中有悟性有激情的人。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社工感悟来源于社工个人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不断提高的要求,不喜欢看书,没有读书习惯和不断学习精神的社工是没有办法形成社工感悟的。服务、反思、凝练、提升是形成社工感悟的必经途径。) Y% _. ^* l0 Q# ?+ Q& Q
2 G* S) l0 q) E, K+ r3 @/ D8 |) i- u 8 o0 ]8 I+ `: ]# _4 J5 F, X
8 q m/ \" S) V5 C* q在服务过程中,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和环境下,每一个案主的对应方式都是不同的,形成社工感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观察、积累和反思,逐步形成看问题和评估的社工专业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社工工作方法和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培训毕竟是外在资源,社工感悟更多的时候是依靠社工个人的内在修为和自我严格要求出来的,自我训练出来的。比如在活动中或者其他环节有居民街坊求助,没有社工感悟的人知道机构目前没有这种服务的资源,就会冲口而出“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服务”,结果就是居民掉头就走;有社工感悟的社工处理问题的方式则不同,一方面耐心解释“我们暂时没有这类型的服务”,一边让居民街坊留下联系方式“开展这类活动的时候我马上联系你”,同时介绍相关活动邀请街坊参加,让街坊感觉到就算机构目前不能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社工的真心和真诚也是值得赞赏的,相关活动和服务的介绍则给服务对象更多的资讯和选择。如果从社工督导的角度观察,每个社工在服务过程的状态和投入的程度,都是可以归结为有社工感悟的社工和缺乏社工感悟的社工这两大类型的。. [9 u# R) k( u1 b1 t/ @& y
% E& r+ v9 z3 k5 K
4 v7 Y' f3 L% r" _# e8 B! B" E
& S* m7 l; m' r2 J. A4 a& r社工是需要用心、用智、用情的工作,面对案主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有专业感悟的社工思路清楚,目的性强,知道社工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社工服务过程不是不能有疑问,而是有疑问的情况下努力探索,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探索的维度,而不是坐等督导解释疑问或者坐等培训。社会工作服务属于探索期的新事物,如果一切的一切包括文字资料摘写都要求上级或者督导明晰化之后才能做事,这就不是社工感悟的问题了,只能说毫不用心,不用心不要说做社工,做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所以社工要有良工意识,要努力做有悟性的社工。# Z+ o. d- L( ~! h- O4 |. ~8 F7 H' Q4 V
% F% E3 F5 n+ M7 j' b9 d! M, [. ?
" ~5 }$ Y, s' k3 p
5 S, H% \4 v$ o# G1 c, c
在督导一线社工服务的时间,我关注的不仅是社工在个案、小组服务中的技术技巧问题,更多关注的是社工介入的视角、思维和路径,也就是社工的悟性。
, X& f) o3 m+ e6 X' o* f4 U/ p' c9 m; q; p& H M0 l
% s. {" C- T" h& x+ ^7 u5 F2 H- b$ o! [6 x% v2 v
在个案督导中,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服务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个案服务有清晰的具体目标,我们就可以清楚什么情况下能够结案,服务需要连接哪些资源,如何开展服务,如果没有个案服务的清晰准确的目标,社工服务就没有清晰具体具有可行性的计划。
# C: ?% @% Y0 g; ^- ^ G4 t2 y4 a+ V
0 K$ I" H- Q# R" e) I3 p; j, F
1 ?& D4 q9 W8 u, F6 A' A1 j5 f" n
第二个问题是“你对案主了解多少,从哪些渠道了解到的信息?”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把握案主需求评估和问题评估的关键。在家庭服务中面对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的家长,资料收集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有没有因为照顾的缘故与父母分离(比如奶奶外婆接走照顾等);什么时间上的幼儿园,在幼儿园的表现;目前的睡眠、饮食和行为习惯等等。了解孩子的睡眠要注意了解父母的生活习惯,比如父母说孩子很晚才睡,则需要问问父母的作息时间,如果孩子12点才睡,父母12点前在干什么?如果父母在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孩子晚睡就是环境影响,所以做介入首先要求父母改变作息时间,孩子的生活习惯模仿性特别强。如果家长反映在机构服务时孩子很听话,很配合,回到家里是另一个模样,就要了解这个家庭亲子互动的情况,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之间对待孩子的态度等。
8 C4 x- i, K7 ?9 ~1 l: |5 q) [8 F3 |8 ?2 A' m5 B
2 m; ?- W1 g3 E" q, {: `- F. }1 B5 _, V
第三个问题是“你打算如何开展服务,计划书有哪些步骤?”,有些案主有依赖思想,比如孩子沉迷网络,父母就希望社工把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都包揽起来,把孩子成长的难题推给社工。有社工感悟的人总是会在第一时间作出澄清,让家长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社工服务,归根到底是“与你同行”,不是包揽一切。“与你同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有行动。; c. \+ |- i& M6 k- H7 a5 [
7 t* i0 S/ t* v/ v
5 t8 a* t/ ?) n9 Q9 \) z+ a4 c
7 K% c+ A( J5 {社工有与他人不同的眼光,同样的探访,比如到街道工疗站做残疾人服务,关注到他们的心理、情绪、康复等,社工还会注意到工疗站的各项设施是否适合残疾人使用,如果有需要介入协助改善的地方,到相关部门反映和链接资源,既是倡导也是服务的内容。同样的家访,社工除了心理情绪的辅导,问题和困难的了解,还会关注到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态;同样的社区漫步,社工从拥挤和混乱的人群关注到社区资源缺乏和补充的途径,社区管理的不足和倡导社区参与;社工看到案主的问题,也觉察到案主的能力和韧性(优势视角)……: T8 @4 [% `" [' a! A+ @( s
+ V E6 u2 O) |0 s' t6 |( N
$ U9 X3 ^) ^/ l; ]+ @
8 n$ T& N0 G4 W/ i/ i$ D; L社工有与他人不同的情怀,案主利益优先,生命第一原则,最小伤害原则,补偿原则;哪怕面对保守秘密还是打破秘密;案主自决还是家长作风的难题,社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助人自助。所以社工是海滩上不断拾起海星放回大海的人,社工是为晚归者留一盏心灯的人,社工是相信每个不完美的生命一样有追求幸福权利的人,社工是清楚每个不同空间的生命都有自由飞翔权利的人。社工的力量很微小,所以是萤火虫;社工的方向很明晰,所以是北斗星;社工的志向很崇高,所以是阳光。
c8 Q( e2 ~/ V4 n( z4 s" Q4 |' m
( |: k P3 g! G+ k: D. p$ u( O4 H
7 _! f6 i+ k9 D& e& n8 ^4 ]% t5 `9 `& ]6 P, ?( `- F1 n7 `! s
做社工要培养社工感悟,作为督导,我要对所有的一线社工说。
6 o# c6 n7 F" T
1 v( F4 c; k8 J" z" Y8 N" m
+ J( [ P* g6 s3 \; n
4 w8 f3 ?, C# s 该贴已经同步到 社工哥哥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