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c' H3 g S4 i/ ]$ Y9 ^% H
蒋文,2006年考上本市一所二本高校的社工专业。当时,第一志愿填报法律系的她,对社工专业可谓一无所知。入学后,听老师说,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社工组织很发达,专业前景很好,有的年薪甚至可以拿到几十万。
6 ^+ \/ k# h8 P7 F' q 2010年毕业那年,浦东一家社工组织希望录用蒋文。蒋文也觉得,做社工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在全班90个毕业生中,只有十几个同学从事社工工作。“薪水达不到要求,上升空间小”,成了大家的共识。- W4 c6 p. v$ G3 ]1 U
毕业才两年,她读的专业就被亮了黄灯。% D1 W: d- v& ] G: f& Z9 I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18个预警专业里,很多都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紧缺专业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一方面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负责高教工作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告诉记者,这些预警专业,是市教委根据签约率来统计的。相比笼统把出国、创业都算上的就业率,这个统计比较客观。 [! r/ v5 d: j: K4 ^5 c/ o
但是,社工的社会需求很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都能达到2以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从业人数占总人口超过3。目前的城市低保对象、农村贫困人口、残疾人、孤寡老人,这些群体都需要大量的社工为之服务。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需要200万名社工专业人才。
- w" D* f0 q& ?' ? 预见到巨大的人才缺口,高校不断扩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长。
8 g# ?8 a3 m. [" J 据统计,中国高校开设社工专业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社工制度发达的美国。从1988年北京大学开设我国第一个社会专业起,全国累计2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相对2000年前后专业批设的高峰期,现在新增设社工专业的本科院校呈现回落之势,每年新批准的专业数量维持在15所左右,但是总体规模仍然较大。在上海,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招生办)、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都设有社工专业,有的学校每年招生规模达上百人。1 s& T; }" ?# ]' J; e; R
“社工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德国留学(微博) 归来的上海大学社工专业王亚芳老师,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社工工作的特殊性如果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我想自杀”,这时候,接电话的人所讲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对方的情绪。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第一句话,甚至导致对方走向自杀;但是受过社工训练的人,知道该如何一步步疏导对方的情绪。9 f& `" o' [, {+ _+ f9 P; {% U
上海大学社工专业一名硕士告诉记者,社会工作最重要的理念是“助人自助”,让受助人不依赖别人也能生存生活。这名社工专业硕士记得,有一次到上海某区的禁毒办实习,听到最多的是“这些人没救了”,因为这些戒毒者不是第一次吸毒,都是反复吸。但对社工而言,绝对不能把眼前需要帮助的对象定位为“这人不可救”。
0 b1 n& h5 f0 v7 Y; T& F! F/ E G" L “在我们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救的,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我们根据吸毒者的成瘾程度设定步骤,不要帮助他们远离毒品,还要帮助他们走出戒毒之后能够谋生。”( H8 l+ \2 C) Y7 M" N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看来,虽然社工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确立,制度上的难题造成了社工专业就业吃紧。“社工是目前社会所亟需的专业人士,但他们却没有像医生、老师那样,有清晰的上升通道。”. t& q1 n# n$ ]* N: D, n$ c5 C
此外,专业的社工团体太少,社工组织发育有限,这些客观原因也导致很多社工专业毕业生流入政府部门。其实,政府部门岗位需要的是行政经验,而不是社工经验。行政工作要求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专业社工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设计项目来满足需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技能,差别很大。
2 S5 Y8 Y) x3 Z5 @8 T" y5 s! \; w O 我国推进社工战略,需要社工约200万人,但每年高校毕业的本科社工人才大都流失,因此,导致社会上社工行业整体需求缺口大这正是当下社工专业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m" d2 V: P3 X9 p' ^
“热门”专业一窝蜂跟进,但师资在哪里: D& G3 \: ?+ z8 ]/ @& u: G
除了社工专业,此次市教委预警的专业里,社会体育、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都是曾经用人需求旺盛的专业。故此,在高校的专业目录里,其中不少都属于紧缺人才专业或“热门”专业。% s8 ]! H* F3 G0 _% B
比如,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很多学校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上海有8所高校开设这一专业,全国则有200余所高校开设此专业。7 }7 \+ A& S) ?7 B2 Q
很多接受采访的高校老师认为,同一个专业在不同高校千差万别,不能“一刀切”。
9 R/ M. u% a: N1 ]8 \0 b 被列为预警专业之一的材料化学,在上海交大,就是排名位居全国前列的专业。该校招办主任陶正苏分析说,之所以出现预警,可能与一些学校连年扩招有关,而社会的需求度毕竟是有限的。
' `; d* M5 m2 }" q" o* M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党委书记刘日宇对广播艺术编导专业被预警有点意外,“这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挺好的。”他认为,之所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被列入预警,可能是目前本市开办这一专业的学校较多。来自市教委的信息显示,上海现有6所学校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去年毕业学生353名,签约率为62.32%。同样,上海共有19所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2011年毕业生人数为2840名,签约率只有61.97%。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 Z+ d" _4 ~1 G3 a/ G* r8 r! j1 F “每个专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个学校同一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一样,造成就业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这些专业确实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签约率相对偏低的。”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表示,18个专业预警并不是意味着社会不需要,主要是因为整体供大于求,或是培养不对路,具体到各高校还要科学分析。
; k* q+ }; V, B* t: |# q4 _ 仍以广播电视编导为例。这个专业可能在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签约率比较高,但在其他高校可能就不是特色,这样整个签约率就会被拉下来。
: v! k& f) R/ T" L% N 根据最新的统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101所,竟有1010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这一次,广告学、艺术设计、表演、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6个与艺术相关的专业被列为“年度预警专业”。
) X: x$ z% ?5 L2 k. H* ?2 s7 [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告诉记者,高等艺术教育目前的规模比高考(微博)恢复初期增加近六十倍。院校多、专业多、学生多,然而师资力量却未能满足需求,很多专业院校也缺乏大师级的人物,教育质量堪忧。7 V; G a# t$ d& y; H
联系社工专业,耿敬也有类似的感触。“很多大学的社工专业,师资非常紧缺,有一些老师都是半路出家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的一些社工专业教师,不少确属“半路出家”,是从心理系、社会学系、思政、历史专业转行的。
4 {' r# P: U5 ~, w 社工还必须具备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由老师带队督导,设定项目,执行并评估但传统教学还是以课堂理论为主,20多岁的刚刚毕业的社工专业学生不经过大量实践,技能是非常不足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e2 w$ U6 R6 t0 ?& u! w7 Z. Z/ J$ b
谈及此次18个预警专业,市教委副主任印杰明确表示:“除非几个特别好的高校专业,其他的都要采取整改措施。”
: D0 S: u8 ~: A P0 d! k% t& r+ \ 市教委要求,高校要加快研究预警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分析专业教学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于确属培养数量超过社会需求的专业,应明确限制或减少招生规模。市教委将从宏观上完善专业招生结构,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招生计划将比上一年度减少10%。
; Y ^ n k- e% \; {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今后,高校还将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年报制度,相关高校在对预警专业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 O H* v/ {! @# u3 D) X8 X' n 有关高校表示,将会通过“逐步调整专业培养模式”、“减少招生数量”等方式以促使相关专业教育更符合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M" F6 e( z% e “高校有办学自主权,为什么我们还要预警?学校自主权和学校自律怎么结合?”印杰说,政府有义务向老百姓公示高校办学的好坏,哪些专业做得好,让老百姓自己去选择,而不是只负责专业的审批。另一方面,及时发布的预警信息,也希望能引起相关高校的重视,引导高校办好相关专业,从宏观上优化专业结构。4 s3 b& O ^+ J
印杰还透露,根据政府部门了解的情况,一些专业设置已经不仅仅是高校层面的事情,其中还牵涉到院系的利益。比如有的专业就业差,校方提出减招10人,院系就会有意见,给校长施加压力。“如今政府叫一叫,校长也有了尚方宝剑。更重要的是,开设专业前,就应该想好有没有就业岗位,有没有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对不对。”
2 L* ]5 m _6 Y1 p 有专家指出,专业预警信息的发布,实质是提醒近年来在部分专业领域培养出的学生人数多于社会实际需求,产生需求和供给比例失调,但这并不等于这些专业不需要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期通常为4年,对于市场需求的感知确实存在滞后。通常情况下,提前两年时间,才能对就业形势有一个预判。( p7 ?% T. J, n. W2 l0 H
确实,记者也了解到,一些专业尽管被亮“黄灯”,但并不意味着相应行业已经“人才过剩”。在这些行业内,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依然非常大。以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信息服务类专业为例,上海信息服务业人才尚存缺口,主要体现在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之所以这些专业会被教委列入预警名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学校的教育培养和社会的产业需要方面有脱节,亟待产学合作加以改革。* A) {: O4 ]' M7 U4 L5 u9 p
耿敬告诉记者,社会工作专业正在酝酿改革,重新设置课程。今后将把专业理论课程和大量实习结合起来,改变课堂与实践脱节的局面。比如,本科生将有400小时的专业实习。《社会实务》一课将从原来的40课时提高到60课时,其中20学时要边实习边授课。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社会工作,学校还会开设才艺工作坊。为老年人服务,如果会唱歌就可以很好地调节气氛,“才艺不是娱乐,是为了把才艺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v6 U- b& c6 A7 ` b4 W/ i
耿敬认为,社会组织在壮大,未来四年的人才需求还很难下定论。未来,社工应该更加细化,比如老年社工、青少年社工、精神卫生社工、残疾人社工,学校应该加大专业社工的培养。* y4 `. y+ Y+ t, z- ~8 Q9 I
从政府层面来说,耿敬认为,珠三角地区的做法可以借鉴。珠三角一些城市社会组织建设得到政府支持,政府会去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设定评估体系来评定社会组织的服务,从而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V! M) q$ ~' D7 _3 ]
眼下,高考志愿填报很快就要开始。很多专家提醒考生,填报专业与其紧盯社会用人缺口,跟风“热门”,还不如反问内心,自己究竟对哪个专业和行业有偏好。所谓“行行出状元”,能够在一个特定行业里成为专家能手,就不愁遇不到好工作。(记者 李雪林)
; b ?. A2 @0 o0 u (汇报 李雪林), l: K+ d6 \. r5 w1 ^0 c5 D/ Z# r
' m: W; }; m: _ Q&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