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我表露的界定
% ?, P0 Y3 q: j% o5 Z8 j 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式是真实的。
: e7 r* o# l/ r 二、关于自我表露作用的认识 4 I* }# B% s" n
自我表露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增进感情、密切关系;通过自我表露还可以进行心理调试;通过自我表露可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增进自信心等。对自我表露的消极认识,学生们认为自我表露会暴露自身弱点,别人可能会利用表露者的弱点伤害他;过多表露自身评价会降低,遭到孤立等。权衡自我表露的益处与危险,多数学生认为还是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 * h+ ] [* Z* v
三、关于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 3 w3 n! Z7 B6 E$ a1 `
生活中我们很少被要求自我表露,但我们常常选择自我表露或决定某个时候表露,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表露或不鼓励表露呢?李林英在其访谈的材料中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了表露者和倾听者的个人特质(真诚、尊重、共情、保密等)、表露的内容(机密程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信任程度、双方是否都有表露的意愿等)、后果评估(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担心等)、表露情境(表露场合、双方心理状态等)等因素。 6 j+ y5 b0 Y5 j2 E+ z, o9 N. f5 X5 h
四.自我表露的理论 自我表露的理论大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6 H+ A7 t @( b% ^# r9 Q, R$ i 1、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Berger&Calabrese,1975)这个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也就是说,人们希望减少人际间的不确定,而表露自己的信息,寻求他人的信息,进行社会交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形成人际知识,若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将有助于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通过表露相同的方面进行回应(Derlega,1987)。不过,Joinson(2001)发现,信息的亲密水平在伙伴之间不一定相同。
2 }' o( d% r2 v2 R 2、社会渗透性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Taylor&Altman,1987)Altman等人(1973)提出这一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说明自我表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 即交往或者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并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自我表露的形式会随着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在最初的关系中,人们倾向于以近似的程度对彼此的表露进行“交换”,然而一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严格的交换便很少发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渗透式的自我表露,才使人们避免了由于表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Hendrick(1981)认为社会渗透理论为探索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表露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引用:蒋索,2006)。 ' D# q* Y4 v6 g& I. _1 y
3、 社会互惠理论(social mutual-benefit theory ) (Derlega,Metts,Petronio,1993) 这种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通常领受者会通过亲密来回应匹配表露者的信息。影响领受表露信息者是否会回报相应表露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 Q, Q6 l; p- j$ O j
(1)对吐露者表露信息方式的感知。
% g D, ?4 D3 r/ b9 | (2)领受者是否想加强、建立和持续关系。
) M; Y+ ~7 V5 T1 {( B (3)关系的发展阶段。 & Q. X1 j1 J2 j( k
(4)表露者是否允许其回报表露。 ) d2 _7 c8 |2 t: f9 I
4、沟通隐私管理理论(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CPM)(Petronio。2002)该理论用可渗透可伸缩的界限作比喻来区分隐私和公开之间的关系。根据CPM,这些界线是变化的,从相对易渗透到相对不易渗透。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该系统由界限接近原则和界限保护原则组成。根据该理论,表露隐私后会使人感到脆弱,因此个体通过建构沟通隐私界限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