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05|回复: 0

[时评] 公益,创新跟着需求走——对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社工哥哥 于 2012-7-24 09:37 编辑 3 H$ s+ @+ m# T8 u  T" o8 Q

0 X6 o6 z1 B& _关注公益的人,也许都会关注到近两年公益圈里的两个热词——  一个是“草根公益”。“50公里挺长,如果我走下来,你就捐点鸡蛋吧!”今年4月,名为“一个鸡蛋的暴走”的活动,点燃了草根公益募捐的热情,让人印象深刻。
8 `# u" ?$ e. y3 ~# n$ T: B  一个是“社团注册”。去年3月,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怀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成功注册,3个月后,民政部门出台“利好”政策,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将逐渐可直接登记。* x6 Q' C0 p; t8 R- q9 O6 \
  其实,这两个热词和这两个组织,都跟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有关。助力孵化瓷娃娃、成立“联劝”发起“一个鸡蛋”专项基金,恩派这家在业内称得上旗舰的组织,正不断地创新业务、拓展版图。作为支持型公益机构,恩派创始人吕朝认为:“社会创新,永远都是随着社会需求走。既然社会需要公益,那公益就不仅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也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选择和现实中的安身立命之所。”
* W7 }. w. n! Z7 Z' X8 J- B  创新需要一个起点
$ d% z  P1 f' i) C  这个起点在于敏锐地捕捉社会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项目! o& A  T1 f  ~1 j6 P& S
  从单一的“公益孵化器”到“屋里厢”社区服务平台、联合劝募平台、公益创投、NPO能力建设等九大主要业务,恩派只用了6年。是什么让恩派发展如此迅速?吕朝认为,最关键的是他们能敏锐地捕捉潜在的社会需求。
% N6 k+ M& ?: \! ~  从恩派刚刚成立到现如今,小微公益组织注册难、没场地、缺资源、没经验,一直是公益界众所周知的问题,可是社会对于这些组织提供的服务又有需求。因此,客观上有发展的空间,主观上又难以实现发展,小微公益组织进退维谷。恩派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有针对性地研发了一个颇具社会创新价值的项目——“公益孵化器”。# m# [. ^. T8 {0 ?
  这个项目就是要为初创期的小微公益组织提供关键支持,资金、场地、经验……你迫切需要的,正是我要向你提供的。毫无意外,“公益孵化器”一炮打响,“公益孵化”的理念也一时红遍全国。2006年“公益孵化器”项目正式启动,首批就孵化了6家公益组织。! V( s6 X0 o/ w; G; Y3 {
  谈起这个项目,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执行董事郭小牧笑言:“真是太及时了。恩派通过孵化器,建起了一个聚集人气的场域,大家在一起摸索,加深对公益的理解,受到政府重视之余,也搭建了公益组织与政府沟通的平台。”上海新途正是恩派第一批孵化项目之一,如今,它与恩派总部仅一墙之隔。
2 h7 b& `% A; v( G  在上海闵行区社会组织孵化园,记者看到办公室的墙上贴着近期孵化器为入壳企业提供的咨询服务:有孵化器自己组织的社会注册辅导,有外请上海志愿者协会秘书长讲解《志愿者管理与组织发展》,还有邀请业内组织开展构建项目建议书经验分享会。6 t' k- l5 i, n
  但让入壳组织感觉最有帮助的,其实是恩派的“信用担保”。“虽然现在还没正式注册,但我们已经让外界觉得是值得信赖的。因为我们是经过严格审核入壳。”目前,陈思葳所在的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已经在青浦开展恢复湿地的相关项目,除两名全职员工以外,还请了个实习生,“除了有免费办公的地方,孵化器每月帮我们申请了2000元的资助,真的已经很好了。”
# i; A! W" E( c  W  恩派对于社会需求的敏锐度已经颇有名气。“他们在从事某些社会服务的时候,比政府的触觉更敏锐。”上海浦东新区民政局社团管理处处长赵颖认为,“首先他们从调研中发现需求,接着整合资源,去满足需求。”& f5 I9 V) D4 Q& i: b; b
  “政府很难去发现众多有针对性的社区需求,”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说,“我知道有些社会组织能干,但我不是简单地把钱给它,而是哪一个社会组织能发现新的需求就自己去设计模式,设计完了让专家评审,通过评审和竞争的,政府才支持。”
* _) H+ ]3 x" l  恩派又一次凭借敏锐得到了支持。2007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政府向全社会招标托管三林世博家园,恩派派出副主任王志云带队组建“屋里厢”项目组,最终一举中标。如今,“屋里厢”在上海已经发展成拥有良好口碑的社区托管服务平台,托管着5个公共设施。; p; T7 B& A2 r
  创新需要一种支撑
! W1 x: L5 \6 c4 B1 }% C9 T/ o  这种支撑就在于对需求和定位的坚守
2 Z, w) X1 ~* u5 Y0 v  刚接触恩派的人,也许会觉得奇怪,因为它发起的项目,不论是“公益孵化器”,还是“屋里厢”、“联劝”,都只介入公益但绝不直接做事。" ]0 j$ X( O, `. x* P5 g
  “国内不少社会组织都是零散分布的,没有中游的人来整合这些资源,而上游的人想投钱,却找不到合适的组织。”赵颖说。恩派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紧紧抓住“中游”需求,坚定做支持型公益组织。对于具体的公益项目,他们不参与,而是去寻找与需求匹配的执行型公益组织去做。
4 W8 r4 o" [# d- [- X  看清社会需求,坚守自己的定位,集中、专注,这应该是恩派保持自己创新能力的另一个诀窍。3 Z+ {5 U( i: [7 I5 X+ i: a
  如何做好支持型公益组织?恩派在深入研究之后,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比如为政府和具体执行型公益组织提供的对接服务,“政府提供平台资源购买服务,我们提供专业团队运作理念和方法。”王志云如是介绍“屋里厢”的基本运作模式。4 \$ p/ R4 A/ W$ W( H
  目前由恩派的5人团队在托管的上钢新村街道残疾人服务中心就是基于这种模式被改造成功的。通过引入多方资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上钢新村一个影响市容的旧仓库,被改造成了一座漂亮的街道残疾人服务中心和慈善超市。专业社区平台组织的介入,大大解放了原有街道的社区服务力量,32岁的张蓉老师在阳光之家带着30多个智障儿,“有了他们负责营运,我们就不需要再额外操心,能够安心带孩子。”& m9 `3 n, b: c% b/ y4 q0 w" T
  对于公益孵化器,恩派的坚持也从未改变。“公益孵化器”作为最早和相对最成熟的业务项目,恩派完全有能力和经验“孵”得更多,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做批量孵化,”但王志云认为量化可能会损失公益孵化器的核心要素,“孵化器是组织孵化,重点是公益创业者,不是项目孵化。另外,孵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像复杂的咨询工作。那么大的量需要一对一去做,有没有现实可能性?我们坚持一批孵化6—8个社会组织,不会插手做项目。”! k% }! S3 A+ w
  创新需要永葆活力的机制
& D2 G% L5 S8 k4 R- V# b+ O% Z* X  这个机制在于针对需求科学研发和微调项目的能力$ |0 N$ w' q( O& L: m  M" ]( `7 a
  “给别人做能力建设的机构,自己是需要能力建设的,因为它要面对新的社会问题、新的需求,我觉得这是目前我们支持型公益组织共同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吕朝从很早就意识到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问题。
- R( d7 Z' K. O: _* h6 ]. X  “联劝”发起的“一个鸡蛋”专项基金反响热烈,这给了他们很大启发,“现在许多公益组织单靠提交一张项目方案书去筹款,项目易读性和吸引力都不够。”而“联劝”现在尝试的,是先征集项目,初选有潜力的项目,通过网络营销、公关专家包装推广,最终集中项目做成领域性的专项基金,这是一整套很科学的研发项目的机制。
* ^. q/ V: v: U9 t( ?& U  对于业务和项目存在的问题,恩派勤于反思,这又转化为项目研发的动力。在“屋里厢”各个点,不同阶段都会有新的项目出现。在上钢新村,本来只是做一个残疾人服务中心,街道对恩派的要求只是必须要建有阳光心园(精神病人日间照料中心)、阳光之家,但恩派进驻之后,随着业务的逐步开展,面对发生的问题和新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现在已经逐渐完善到拥有生活体验馆、技能工作坊、团队活动室、心理咨询室、认知调节室、音效互动室、职业康复室等全面的设施。在上海世博会时期,恩派想到社区残疾人行动不便,去不了世博园,他们动脑筋发起活动,将“非洲馆”请到了社区来,这项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F4 e) |' ], M1 w4 o0 F% b1 ~  而恩派最引以为豪的“公益孵化器”,也一步步随着需求在“微调”。年轻的闵行点恩派项目主管陈巧对于孵化器有自己的理解:“以前孵化器更侧重公益创业者,而这里更像闵行社会组织的培育中心。因为闵行有大量的社区服务需求,所以他们更希望培养能够在社区做服务的机构。”+ y$ D( I! v8 O0 Q2 j
  方向上要把开展的业务做深做透,业务模式上不断随着需求继续打磨,是王志云对下个阶段恩派工作的主要构想。4 @! g! O% w7 H$ D+ e$ ]
  业务扩张、版图扩大,外界早已将恩派视作公益界旗舰级的组织。那么,为了社会需求而创新,为了自身发展开展能力建设,恩派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相比“以退为进”,以吕朝为首的公益人的心愿,却是“为退而进”。  E' h" ], o* f
  面对恩派的业务版图,王志云解读为现在庞大,是为了将来各自发展。“所有业务都希望能够继续精耕细作,未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6 X9 f$ l7 j/ w* t, ]8 J8 b  
0 Y9 K+ M6 H3 q8 n' [. g  人民网强国论坛观点征集! P) K- U2 z2 l7 p* A5 }4 [
  问题1:你眼中的公益组织是什么样的?
5 {. |0 i! p& |) Q& F  网友杨再昌:公益组织要有公信力,除踏实做事情+信息全公开,还要热爱公益事业。
  g4 \  j0 B! ?( A: `: q8 z  问题2:你认为要不要从法律上强制公益组织公开信息?
% x# q" L% }6 m: M% K  网友漫游世界:社会公众和政府都有对公益组织行使监督的权利,法律应当对公益组织财务状况的阳光运作作出规定,努力提高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公众美誉度。! k; X7 z3 d) m, q) P! s
  网友kjbhm2012:从法律上强制公益组织公开信息,既是确保其经费公开透明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实际举措,这也是推进中国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把格局放大,让爱心更浓,才会走得更远!
- ~( I0 Y$ k1 g( N7 B- V6 M4 K# Y  ( u: t& ~& L0 O& j9 d0 H7 o
  更多报道见人民日报要闻六版与人民网强国论坛联合推出的“公益新生代报网互动系列访谈”,网址http://fangtan.people.com.cn4 |2 a4 i% L2 h( j  S5 e. x0 L
) J: @, R$ M& }* J' G8 Q

, k$ f& i' |4 Q7 F0 v4 Q" \: j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6-2 12:39 , Processed in 0.05299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