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这个词热门的很,社会建设、社会创新、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等。社会学者们也终于迎来了“显学”时代,然而对“社会”的界定却再次成了问题,它是和“自然”相对,和“市场”相对,还是和“经济”相对呢?政府一直在倡导“和谐社会”,民间一直在要求“公民社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看来专家们还要着实忙活一阵子。; y; o; @3 q+ d. L K/ V+ {/ a
# x0 |) u0 u. \; r: w% y$ H# {1 b4 a 这个问题其实和普通人更加息息相关,在“意见领袖”们还未有标准意见之前,我们大可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做一番憧憬,但此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几乎已经丧失了改变社会的兴趣和能力,在高房价、低保障的生活重压下,在“整齐划一”的功利价值观熏陶中,在对民间自发行为的怀疑目光里,我们的个人理想尚且逐渐趋同,社会理想更是难有“创意”,如果你想做的事和时下流行的价值观不符,那么你就几乎可以和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白日梦患者”划等号……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难道会就此渐行渐远吗? + h V3 _2 f- e7 N9 F % r3 i' U2 U" @ 如果人人都抱着“社会如何干我何事”或者“肉食者谋之” 的态度,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会有生命力吗? 8 y: R4 I; k5 _& v" n4 M! M; w) B' s `0 p- f6 m
对于社会“生命力”的问题,公益界的老前辈朱传一先生曾经经历过痛切的观察和思考:80年代初期,他也和吴敬琏等后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智库的学者一样有机会到国外学习考察,他选择的题目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深入探访美欧国家各个阶层的经历告诉他,在市场经济所激发的商业创新热情之外,还有一股巨大的民间力量会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自发行动起来,政府和社会鼓励社会创新者的产生,因为他们可以补充和纠正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后来他作为中国最早倡导NGO/NPO发展的学者之一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p2 o4 _! t/ f' M# b1 f7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