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深圳社工宣传周+ G+ ?1 l% f" L& B
我觉得是个挺好的宣传形式,无论是宣传社工,还是宣传机构,其实,都是在宣传深圳社工。; M* k* A' t$ A/ f1 ^" ^0 B# s
前期在公交移动媒体就看见了相关的新闻预告,相比而言,宣传力度已经很进步。但,还可以更大。
% Z1 l$ o& @) z. C" j$ q X" p今年地点选在莲花山风筝广场举办,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游客不是很多。有人说,选在华强北或者东门其实人更多。也可以。
. \% D9 u" j( E# [6 \" R- X还有人说,社工宣传周成了机构和同行的展会了。我以为,深圳社工是由机构组成,由社工组成,不可能是个空概念,同时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宣传机构。但每个展位,同样的格式,确实很没创意,同时,只用一天,确实很浪费的。最好由机构自己去设计,去创意,相信,40家机构会比社协一家创意更多。
& x* L( R4 a/ @* w5 Y宣传周除了对外宣传,也可以是同行的一个交流,因为,平时,很少所有的机构都在一起的。交流的集会也不多,这样的活动,刚好是个展示自我,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 m4 n; h7 R2 t, W# P6 {
除了市级的宣传,宝安、龙岗、福田、光明等区也相继开动社工宣传周活动,派驻各区的社工也相机而动,一片喧嚣。但似乎应该策划的更精细一点。在龙岗社工宣传周启动仪式上,看见许多的机构社工懒洋洋的坐在台前,我假装游客去,没人搭理我。台子也是胡乱摆的,很没形象。督导说,要是在香港,肯定被老板骂死了。不过,很幸运,深圳机构的老板好像没来。
' a! H8 d ?) U0 w) D: x8 i& Z目前,深圳社工已经有统一的形象了,那就再突出一点个性,再精致一点吧。
0 O! C: L9 a3 A, y" o* o# ~/ R5 A1 m4 i' [# P- X
2. 深圳社工协会9 n0 a5 I7 c7 T4 a8 i/ {
貌似现在许多的区又成立了社工协会,和市社协遥遥相对。这点似乎是按照政府机构设置来的。市级有什么部门,区级也要相应的机构来。这确实是个很头痛的问题。因为社协本来就是个民间行业机构,如果各区再成立各区的社协,那和市社区的怎么区别呢,功能和服务职责怎么区别?是否区社协只服务本区的机构,其他机构派驻本区的,不管不问呢?经过几个人的意见碰撞,觉得,似乎做成这种模式比较好哦,市一级还是市社协,然后再各个区成立分会,直接由市社协派人,这样,既可以保障社协的服务会全覆盖,也不导致各区又自立门户,导致恶性竞争,相互浪费。毕竟行业协会不同于社工机构。同时,也方面各个区的机构及时便捷的联络市社协,如递交材料等。5 V& j/ o, r+ p' ^. f& ~- c7 r! Y0 ?
同时还涉及到社协的民间性,可不比完全按照政府机构的设置来做。要民间,就彻底民间化。不然,岂不是搞成了既不是民间化,也不是政府化了?) c/ p- {7 L) R W& x% p1 n
' d- N; C! L9 ?" {8 I3 h- r1 ?. y3. 社工注册证与社协收费
) m* t! `7 X0 R& L3 f2 b" l许多人都私下说,社协收费有点贵的离奇。
}1 B) C, g5 b& X, X: l机构的注册费由800升到3000年每年,社工个人一年一注册,一次100元,繁琐,且昂贵。1 c6 X3 i& @# j
社协收那么多的费用,会不会沦落为敛财的工具?
; ^8 B$ R9 N4 f) y, Y. y即便是参考香港社工注册制度,是否考虑了提供相应的服务呢?准备提供什么服务呢?这些服务是否价值这么多呢?
3 W6 k6 u& _- i+ s有人说,社协发文的没有法定权力,不具备法律效力。开征前没有经过听证,开征后,没有和机构协商,没有征询同工是否合理。其实,同工完全可以提出异议。如果联合3个机构抵制注册,社协将不得重新不考虑。: e+ W+ w9 n g6 H) t
但其实,抵制社工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方式,因为,即便是社协是个行业协会,他还是掌握着一定的资源,话语权。以一社工之力,或者以一机构之力,对抗不完善的制度,有点螳臂当车。; u1 I2 a1 }+ ~' w2 y2 @
" M. e; C7 R$ y7 i0 `$ s
4.社工工会
^ d( o7 r4 T7 D2 q针对上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成立一个跨机构,跨区的市级的社工工会了。工会可以完全由社工个人提供资金,选举代表,或者聘请兼职的律师、社工来来针对社工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质疑政府或者社协。而不再单纯听取政府或者政府传话筒的机构。而诸如开征注册费、每日在网上曝光的内幕,欠薪机构等等之类的问题,完全应该依赖于社工所组成的工会。
5 q w6 X! B+ C不过,其实,在现阶段中国特色下,工会实难有作为,大多沦为发发卫生纸,搞搞乒乓球比赛之类的机构。7 ~0 |' g( }5 w% e Z6 N
3 `, F5 b0 @& ]; b5 M& K# \5. 深圳究竟需要多少社工机构?多少社工?
3 j( l6 j+ i7 F' b2 i9 ^究竟是创造了社工需求呢,还是社会问题真的需要社工。这其实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有香港督导还感叹深圳政府的强势介入,来推动社工,而不似香港政府的“不为”。# q$ d _9 {2 [& K/ Z9 `% _5 E5 H; f
深圳目前一线社工大约有800多名,机构大约有40多家。区域划分为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光明7个行政区块。常住人口约1400万,户籍人口约200万,拿居住证的约800万。美国专业社工占总人口比例为千分之二,日本为千分之五,中国香港地区注册社工占总人口千分之一点七。内地的专业社工若要达到总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就需要约130万专业社工,除去45.3万民政工作者,尚有80多万人的缺口。 深圳需要社工1.4万名,除去民政口的体制内人员,大约也是需要1万名。/ H! Y# g- L6 t# F* p2 C) J" d
深圳社工起步之初,就提出2009年达到五千名,但事实推进速度和进度还是很缓慢的。其实,这个目标,似乎是一直往后推的。我记得很早说2009年,后来改成2010年,最近又听说改成2012年,估计是想赶在世界末日之前达到吧。" h# t1 t Y' s. x9 x Z3 `
不管如何,5000名是个目标,就算机构到达了50家,平均分配也会有100名。按某机构老总说的,40名社工可实现不亏本。50家确实是不多。
3 G! v( b6 a0 N' P* |! g有的人说,最好,一个区一个机构好了,省的麻烦,省的竞争,政府全力支持。
# z' T2 Q! G6 F3 J) F+ m' B* p其实,这种观点,还是完全依赖政府,期待成为二政府的思维。一个区一个,和政府机构设置无异,就像盐田区的,只有盐田社工服务中心一家。这种模式,其实就是上海模式,各区各街道设立社工站嘛。各领域再设一个,如阳光,自强,新航。
. B, o4 ^! ?6 a/ D; v c) U但,其实,深圳社工的发展,还是依赖于政府的强势推动。不过,这种推动,已经从直接推动,变为从政策上入手,资金上支持,行业上监管的模式了。相对于,直接成立二机构,直接拨款,已经有很大的进步。0 L$ B7 L. g+ a4 w0 U
5 W3 t5 |% Y5 W4 P' Q5 W% {5 `
5.双轨制; }# X( _/ v9 U+ e
有进步,当然就有弊端。和其他领域也很类似。深圳社工也存在双轨制。这是中国特色的制度。7 S/ {* Q9 D* p$ }* ^' ~3 ~
所谓双轨制,就是一方面有一个似乎完全公平的市场竞争,但其实,还存在一个通过权力寻租,关系链形成的幕后操作。+ n4 `) f1 k6 I7 s
比如,机构的成立,真的是谁都可以去注册吗?比如岗位、项目的取得,真的是完全公平的竞争得到的岗位么?比如,社工上岗,真的是所有社工均持证,或者有上岗证么?不见得。
' c* o, ]1 v; x; |9 s深圳社工一方面需要倡导公平公正的环境,一方面却在不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去求得生存。$ g. P) G, S R2 D8 O0 [* F
. \# K j7 Z- N' M, A6.第三方评估中心$ o$ J- [5 e8 C+ X# }
这是去年新成立的,名为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但我总纳闷儿,因为,总是那几个人,来视察的,也是他们,来调研的也是他们,来评估的还是他们。社工服务有没有成效,机构做的有没有成效,谁说了算呢?案主?社工?不是的。很大一部分是几个人。所以,很多机构看评估结果,抱着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运气的心态。$ J* A( J6 c, d( [" ?8 x
2 Q) a: t# {7 Z; Z8 h
所以,我觉得,虽然挂名第三方,但其实,还是不够彻底化。看似很严谨,全面包含各个方面的评估指标,其实,和高校评估没什么两样。因为,材料是可以做出来的。在一个假冒伪劣盛行的社会里,几份材料,简直就是小儿科。
, y) N0 \9 D2 s) y) a/ J不过,还是有一点儿好处的,那就是,即便是写材料,你也得照着专业来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