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72|回复: 0

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仅分别为25%和3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6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网教育频道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郝孟佳)今日麦可思研究院针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将大学毕业生去向分布情况按本科、高职分别进行了6种分类。并分别分析了专业大类、专业小类的对口率变化趋势。+ q8 q5 U5 q  u7 Q: U% D

/ w$ c  Z4 ?) \0 O0 D本科、高职大学毕业生去向分布情况:" H8 V/ A& p5 V2 X8 A

/ s- |1 J  \2 M+ J0 l5 O' M% r' o  
/ C$ M8 w6 ?1 t$ K, a/ x6 [% @7 \+ L& _' I' r

2 S% u& s# r9 B* p9 x; ~  这10类毕业状况即为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分布。其中,“受雇全职工作”包含“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有关”和“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无关”两类。就业蓝皮书中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即基于“受雇全职工作”的数据计算。计算方式参考注释:
: m- z5 f; H3 Q5 u+ b. a. e3 m, E
5 ^) {3 z& S( r  基本发现:, @/ P$ ?& c; o6 E! R- D
8 _3 C+ R5 t/ \; V. f
  1.2010年就业蓝皮书中,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与2008届的本科(71%)和高职(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但是,在部分工科类专业岗位上,如计算机,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足够合格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岗位受到本科毕业生的“下嫁”而减少,这也是高职专业对口率略低的原因之一。* s# P* A4 H7 h* i$ M# k
! p# b1 S4 g+ ]7 F' Q4 D
  2.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医学(88%)和工学(73%),高职高专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4%)和医药卫生大类(81%)。这些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性相对较强,掌握了较多的专业技能,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而言,在专业领域中就业更具优势,因而更趋向对口就业;同时较高的专业门槛也使得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涉足这些领域工作的难度较大。如本科的麻醉学专业对口率即高达100%,高职高专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口率也达到96%。% K+ W% L" ^" U' Y: {% f+ N$ O

0 P: a3 o4 t0 \: q5 J: k( ~9 n  延伸点一:尽管工学对口率在各专业大类中名列前茅,但国家在其专业培养中往往投入巨大,近三成的毕业生不从事相关工作无疑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从高等教育提供者角度来看,高校可以做也应该做的是,跟踪每届毕业生短期(毕业半年后)、中期(毕业三年后)、长期(毕业十年后)的就业状况,了解本校各专业毕业生主要的职业、行业、雇主、地区流向,并请毕业生就各专业课程对工作的有用性、满足程度、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反馈,从而根据社会需求和反馈对本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进。
- B, @; Q& ]9 ^- [
+ v: H6 ~7 \; q- ^$ [. Y9 I" r! r- S8 S3 l  延伸点二:学得“专”未必是好事。以临床医学为例,该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对口率为9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口率为78%,较同届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5个、21个百分点;但却分别以23.1%、28.5%的失业率,成为麦可思调查覆盖的主要专业中,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在本专业人才已经供大于求、对口岗位对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要求高的情况下,因专业性强而带来的“就业面窄”这一问题,成为制约应届生成功就业的瓶颈。; X$ V- h- G" h7 ]* t2 u
' F2 i8 |. C" i! I
  3.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哲学(41%)和法学(47%),高职高专则为法律大类(33%)和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42%)。这些专业往往由于毕业生数量持续性远超过市场需要(如本科的法学、高职高专的法律大类),或者没有较强的专业训练,主要流向岗位的专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因而迫使更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如本科法学大类中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仅分别为25%和39%,是麦可思调查覆盖的主要专业中对口率最低的两个本科专业。对于此类专业,一则需要主管部门根据社会需求,通过专业预警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二则需要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引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8-22 01:57 , Processed in 0.04115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