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lingche 发表于 2010-6-25 11:27

危机介入(自杀等)分享

由于富士康事件,危机介入(自杀等)成为日前社工研究的重点领域,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我已参加了三个这样的工作坊,一个是深社计划关于长者精神评估的培训,一个是美国北卡大学社工学院来鹏星做的讲座,一个是在深圳的香港督导做的一个小型的培训。
其实早在5月连环杀童案之后,我就一直关注社工在危机介入事务中如何发挥作用,但直到富士康事件,深圳社工才有幸进入,派往富士康从事员工的心理评估工作。不论作用如何,至少,社工开始作为一支专业力量,在社会事务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废话不多说。分享下这两次培训中的一些心得。
危机,即是威胁人的应变能力,使人无法用惯常的解难方法来应付当前的特别情况。危机的事件很多,包括,自杀、死亡、事故、性及身体侵害、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危机可能导致混乱,消弱社会稳定性,导致个人、社区及社会缺乏安全感,感到威胁、失落,无助等绝望情绪。而这种情绪的不断蔓延,将亦会引发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有效处理危机,事关个人及社区稳定。
北卡大学教授分享了社工在危机中的作为:
一、
双ABCX模型
每个家庭的经验的压力,危机和随后的调整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在适应的过程是由家庭的响应压力事件影响,其现有资源,存在或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适应存在于从积极适应(bonadaptation连续),以适应不良,导致家庭功能增加或减少。
如下图。ABCX模式
a代表压力源,是指发生的生活事件,这些时间影响了家庭,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的家庭,如慢性疾病的儿童,癌症和老年护理。
b代表现有的家庭可运用的资源,如关系网络,资金,物质等。
c代表对压力源的认知。即怎么看待这个压力。有些人可能会把压力看成动力,有些人会把压力看成困难。
对压力的不同定义以及家庭可运用的资源如果出现不协调,即会出现X,及危机的产生。一旦危机产生,危机变会成为叠加的危机,如何应对成为问题的重心。
包括应对叠加的危机Aa,现有的资源及新的资源Bb,如何看待压力Cc,适应危机Xx。

二、
社会支持
在朋友,家属,与个人参与的组织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动关系。
社会支持被认为是从完成任务的重要他人的协助下,在工具提供支持,并调动资源,以应付心理(卡普兰)情绪问题。
社会支持包括这些人:
倾听:不会给你忠告或帮你决断的人。
赞赏:承认你的努力,并表示赞赏你的工作的人。
激励:激励并挑战你,给你更大的创造力、热情,使得你的工作具有活力,并积极参与的人。
情感支持:安慰你,向你表示,他们在你身边,照顾你的人。
情感的挑战:评估你的态度,价值观,和感受的人。
现实确认:看你做事情的方式,帮你确认你的看法和对世界的看法,并帮助你保持专注的东西的人。
实物援助:提供任何财政援助,产品或礼品的人。
个人助理:提供服务或帮助的人。

由于课程是英文授课,课件也是英文,所以,在倾听与笔记之中难免出现混乱与不合乎语言习惯的地方。对此,我也是一知半解。如需更多了解,直接看笔记吧。嘻嘻。


第二个课程,自杀危机管理与介入
讲师的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比起英文来,理解容易的多啦。
在这节培训中,分为了几个环节:
第一,
重新认识自杀。
纠正潜意识内对自杀的10个谬误。
谬误1:提及或要挟自杀的人不会真的去自杀。
正解1:自杀者一般会在自杀前发出一些讯号,所以不可轻看扬言自杀的说话。
注:有时在吵架赌气中,如果怂恿当事人去死,有可能会发生。

谬误2:自杀是突然发生,没有警号
正解2自杀一般都是由困扰引起,所以自杀者在生理、心理,言语及行为上都会出现一些征兆。
注:识别一定的征兆会及时制止自杀。如情绪反常,说些交代后事的话,做些后事等

谬误3:自杀的人是全心坚定想寻死
正解3:企图自杀者对死亡抱有矛盾的态度,他们既认为死才能解决问题,也期望获得帮助消除痛苦。
注:
自杀者未必是想死,而是想解决问题。有时困扰的解决能够接触自杀危机。

谬误4:协助自杀者转看人生的光明面,就能让他们释怀
正解4 :企图自杀者有絶望的感觉及想法,是无法有效用及自觉地以正面的角度看人生。
注: 一味的说前途如何光明,现在多么好,只会让其感到不被理解和尊重。

谬误5: 直接查问自杀意图, 会引发对方有自杀的念头
正解5: 当企图自杀者透露自杀的计划时,其实他早有自杀的念头。
注:如果不查问,自杀者会感觉,旁人并不关心自己,不理解自己。自己的求救信号没有受到重视。

谬误6: 企图自杀者的情绪好转, 表示危机便过去
正解6: 情绪好转可能只是表面行为的改变。大部份自杀事件都是在自杀不遂的复元期内发生。
注:有时,情绪的好转反而是危险的信号。有关数据显示,自杀成功者多是在情绪好转阶段,旁人放松警惕而发生的。有时候,深度抑郁症失眠症等,已经没有力气去自杀,反而会在他们病情好转后选择结束生命。

谬误7: 大部份自杀事件都是在夜间发生
正解7: 事实上在日间及晚上都会发生


谬误8: 儿童不会自杀, 因为他们对自杀的意识模糊
正解8: 儿童在4岁开始已对死亡有一定的理解。
注: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在慈济看过的一个短片。说的就是一个儿童,对死有着强烈的渴求。他会自己布置自己的棺材,讨论死法。最终,他在自己家的衣柜上吊。虽然不知道是他贪玩无意中,还是特意想体验死亡的感觉。

谬误9:女性以自杀作为威吓, 男性则实际行动
正解9:全球女性的自杀率只比男性略低。

谬误10: 自杀都是精神病或抑郁症
正解10: 引发自杀的成因很多,自杀者在自杀前出现的情绪低落、沮丧等只是与抑郁症相似,不一定患有抑郁病。



第二,自杀知识
在这里,重点提到,对于自杀的人,如何唤醒其生命的动力,成为自杀危机干预的重要核心所在。其次是寻求支持系统。这和上部分中的社会支持相符合。在对自杀者的辅导过程中,切忌促进自杀者对社工产生依赖情绪。重点是确保案主能够自我成长,并有一个支持系统。
第三,角色扮演及点评
这里运用了富士康的一个真实的案例,由现场的社工来做个角色扮演。此后,参加者分享。接着,督导做了技巧性的总结,如下:
一、气氛
(1). 调动气氛的能力
可采用幽默等,但因人而异。
(2). 对于沉默的案主
1. 也许案主还没有准备好倾诉,给予案主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说,我在这里,一直都在,你想讲的时候,我可以倾听。
2. 做个自我介绍,但不要说我是来帮助你的。给案主承诺,一旦无法达成,后果严重。可介绍说:我从哪里了解到你的情况,是哪里来的,派来关心下你。
3. 如案主低头,抱胸等保护性姿势,可询问,要不要一杯水。
4. 坐在案主旁边,问他可以吗,拍拍案主的肩膀或者膝盖,给予支持。(考虑性别)

二、笔记
1. 会谈中不要忙于记笔记。会谈之后再行记录。
2. 会谈后及时做好笔记,也是为自己负责。

三、问话方式
1. 关于自杀,先由案主提出来,然后再用案主的语言。社工不要首先提出来。
2. 把握自我披露与披露别人的尺度
3. 表达同感,让案主感到被理解

四、辅导技巧
1. 类比别人,让案主感到自己还不是最惨的
2. 寻找生存下去的动力。生存下去的动力包括家人、儿女、朋友、工作等等。
3. 寻找并建构社会支持系统。
4. 协助其解决其困扰,以及应对困扰的方式。

五、风险责任分担
1. 及时做好笔记
2. 通报上级
3. 寻找身边的资源,如督导等
4. 问责

第四,
富士康社工分享
1.受制于环境影响
2.压力比较大,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
3.一项政治任务
4.服务对象自杀,谁的责任问题

第五,案例讨论
分为小组,由一个自杀留言引出的案例讨论。
“妈,你以前总叫我去死,现在我要去跳楼了,你也不用伤心。至少我死后,公司还会赔偿一笔钱,也算是不孝子最后对你们的一点孝心了。”
讨论之后,有如下结论:
1.如果人不在,要先及时的找到人,如果人在高楼处,通知警方,先救人,联系母亲,谈判专家等,把人救下来。
2.如果人在社工会谈室,则了解其情况,评估其自杀的危险等级,确定采用何种响应。
3.了解其情绪的困扰程度,考察其精神状态,如出现幻听幻觉,则要全面的监控。
4.了解其自杀的准备,自杀方式等,如跳楼自杀是高危自杀方式,而割腕等危险等级会低一级。
5.后续辅导中,解决现实困扰,协助建立支持网络,联系其母亲,解决过往纠纷等。


辅导自杀者的确是一件蛮困难的工作。不仅要背负一定的责任,危险系数高,而且介入难度比较大。但换个角度一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让一个垂死之心获得爱的滋润,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这又是一件多么崇高的事业!

yilingche 发表于 2010-6-25 11:27

专题:自杀危机管理与介入
本专题课件来源有:
1.2010年5月8日,深社计划《评估长者精神健康知识与技巧》培训
2.2010年6月9日,北卡大学社工学院教授在鹏星的危机介入讲座
3. 2010年6月18日,香港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督导在社协举办的《自杀危机管理与介入》培训

在此表示感谢。

我对此做了一定的修改及归纳。课件包含了认识自杀、评估自杀以及自杀干预等诸多部分,通过本专题的系统学习,基本可以做个初步的自杀危机介入啦。
当然,为了尊重下劳动,也设置了相应的积分和权限限制。

打包下载: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qingl.net/viewthread.php?tid=9506&page=1&extra=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危机介入(自杀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