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25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Z+ ?3 l5 {, c" }: t5 n, Q* S
# ]" ]- j4 K/ [. H; I% q9 ~4 L+ ^调查显示,六成以上中小学生假期生活一半时间在家中度过。家长工作忙碌,学校“暂停营业”,使不少中小学生成了“宅童”,而网络则是“宅童”们的最爱。如何培育“假期文化”,为孩子们全面成长提供土壤?又该有怎样的现实对接,解决假期中孩子和家长的双重困境?/ F) s" J1 n+ J `' G% k: b
& H" z0 ?8 t7 n 8 e( O. q4 u; T# c$ c* L
: |3 v# B }; _. a “宅童”折射公共服务软肋
: V* }8 [* p4 P5 K7 j
5 l# d9 j, E9 T8 ^ 周人杰
3 K6 `: u Z3 Y. H
0 H- T6 }( R4 o* W' I I: H% h$ h 假期,本是孩子们愉悦身心、休养调整的“佳期”,但现在却变成宅于户内、耗在网上的“家期”。孩子成“宅童”,不仅来自网络的诱惑,更源于现实的困境。家长需要工作,难以在暑假期间长期陪伴孩子;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让家长更难免安全等方面的顾虑。
( x: K& C7 n$ x9 i2 S- O) N" L+ L. o5 _- ?8 j- F, Y
“宅童”的产生,折射出服务于孩子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缺失。一方面,居住小区鳞次栉比、硬件一流,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却尚未健全,现代社区服务体系仍有待形成。另一方面,青少年宫和活动中心等却被出租、挤占、挪用,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淡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面临着组织能力与资源基础的双重缺乏。“外出只有补习班、居家只有互联网”的现实,成了家长们的“两难选择”,孤独的“宅童”们由此而生。# d* s( S' w) A- b. a
6 R: ]- V: i8 R* A9 v C, l# H3 f6 ]
可以说,不是孩子们自己愿意成为“宅童”,而是我们让他们选择了孤独。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宅童”的出现,也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宅童”走出家门,应该加强新型社区建设,让房前屋后成为安全嬉戏的所在;应该改善公共设施,让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儿童公园真正回归公益;应该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让成熟的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解忧,让有序的夏令营活动为假期添彩。# W+ j' G4 n$ f, @- Y$ q0 z5 G# ^
# P- {/ o6 u" S- G 面对“宅童”之“宅”,社会管理者应积极面对、有所作为。其实,需要社会管理者填写的答卷,又何止于此?竞争性的市场不尽完美,全能型的政府也并非无所不能。如何创新方法和手段,对接社会需求?如何突出公共机构公益性,补足市场空白?如何发展社会团体,以社会之力服务社会?都是小“宅童”背后的大课题。
: c# i- q( A8 V* g3 H( _# {. @
6 J, X* }) y) a6 } B
3 y" z# [: j& P9 K3 k3 h; x g “闭门上学”导致“闭门上网”
* I0 Z+ x! {* p$ {! x" ^- w% n+ R 李 拯2 t6 L, F9 ~: x, z! b& K
: }) H3 J" e8 B% n 本应充满朝气、锐气,本应对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充满向往,却远离外面的世界、躲进家门成一统。孩子“宅”在家中,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都让人看到他们成长中文化环境和教育导向的问题。* A, r4 r: F0 {% q3 |" J) d {8 G* }1 I
) A% q: `) u# h8 H0 w0 c; H
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我”是一个关键词。家庭的溺爱、交流的缺失,使他们不大关心外部世界、不了解社会环境,而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实际上,青少年时期适度的自我中心,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完全可以顺利转化为追求自我更新和成功未来的良好动力。然而,过度的自我中心,则容易与外界产生隔阂,让成长中缺少了“社会性”、“公共性”这重要一课。- J- \6 d& q$ X, ~7 f; F# E' h
: ^, M( ^, D( N) f7 @ 同时,平面化的居住环境被高楼大厦取代,人们的生活被分割在不同的单元。而网络异军突起,将“我和你”以虚拟的方式联结起来。现实的逼仄与虚拟的广阔,现实的分割和虚拟的联通,现实的单调与虚拟的丰富,青少年显然更愿意选择后者。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调查显示,68%的学生在暑假期间通过QQ、微博、网站等方式进行社交活动,平均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 H+ f4 W! ~( a- I) M; u% }* X
! E- {% e5 P' O/ M% t2 w3 v 另一方面,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无法让孩子体验公共生活的乐趣,缺少让孩子产生公共精神的土壤。在校期间,孩子们在上课、作业、考试的轮回中度过;暑假“学校停业”,各种奥赛培训、暑假小学期等又来填空。公共生活仅是课堂生活,公共精神自然难以成长。可以说,有了“闭门上学”,才有“闭门上网”。3 p0 B: d0 ?- i
* d# u. w+ K/ y: K “宅童”之“宅”,是教育导向之“宅”、文化环境之“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素质的综合培养、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走出户外、走进社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完成自我的成长。
) |3 N6 H" e! k% }, W! M" p, { T, @$ ^" [
, ~' U0 Z! }0 ~7 o9 [
: I1 |/ h) C9 }/ ?) j6 a7 N 【微博之论】
# E) F6 v7 r0 R w
9 M6 h" A+ _9 T @蒋克华:家长们对于公共安全环境的担忧和孩子们安全意识的缺失,是孩子成为“宅童”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培育孩子们的假期文化,安全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安全习惯,不要说到外面去,即使“宅”在家中,也会发生危险。
6 ~3 C6 Y# i( q3 n3 R5 Q; R% v& W
@xsffxs:培育“假期文化”关键是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要改变。应试教育长期主导着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走进农家、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等社会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愉悦身心。
d! v7 R$ I' y- q/ i) i" W* A! ]" M+ [- |
@方舟东江:看了这话题,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的物质生活没法和现在比,别说电脑,大多家庭连带发条的玩具都没有,然而我们无论在学校还是放学后都很愉快。尤其是暑假时,邻居间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学校也有意识地把同学编成小组,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这可供现在借鉴。 P; v% g! D2 C( X5 W
# G) |8 A8 {& \7 T
@栗子土:对于农村孩子,假期同样难过。可利用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由老师轮流到点值班,辅导作业、组织活动。条件允许的话,也可推行“候鸟计划”,通过“交换空间”与城里的孩子一起过假日。
G \) B, q* y) i% D& K* J$ V& p
o/ G1 y. W& m @狮爱民: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社工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
6 M" Q, j( r" N% R* a8 r& t" C: ?- X1 x9 z# ? r8 W
@贾素平:家庭、学校和社会齐给力,才能解放暑期“宅童”。可组成小小班一起活动、做功课、玩游戏,学校老师加强指导检查。学校可开放场地搞一些主题活动日,社区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设施组织有意义的竞赛和活动。如是,学生的暑期生活必将丰富多彩,不会觉得无奈又无趣。
4 }6 _5 w: W6 ?, t9 f5 R: L% m! o6 [; ^4 w: {
4 ^7 K. z- E: |
8 k: y' T+ z# W9 Z7 G' y M1 T0 j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小琴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