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uncleo ! \/ i$ i( l& z7 @
在香港,最初是稱為工業社會工作,大多是組織工人,爭取工人福利,其後又漸漸轉為職業安全的教育和爭取工作。
5 |+ x: ` J ]* G 近十年,因為工業在香港式微,有人稱之為職業社會工作,至於企業社會工作,相信是這幾年間的事。
, n, P" z# C# X/ Y$ o9 r4 T2 d8 y我也曾在企業單位實習職業社會工作。
& C u* n/ u/ c/ a- D0 K' @ 職業社會工作的理念,簡而言之,是值著協助職員解決個人困難,改善工作環境等,提升生產力。 .
# ]* y1 c. I+ m 這個以提升生產力為目標的社會工作,與以爭取勞工權益的社會工作模式,可說是南轅北轍。
: z9 {7 u9 \- I" b& i/ U% m, d( k5 f3 Y
就我所知,現時有基督教服務處,灣仔循道衞理中心,聖公會聖雅各福群會等有提供企業社會工作服務,但三間機構的模式也有不同。 1 y, k9 D. {9 u& w0 z, p2 q F5 r
其中一種模式,像購買保險一樣,以契約的形式,為企業每年提供一定時數的個人輔導、員工培訓及管理建議,當然這些都與精神健康、職業安全等有關,目的是減低員工因為不適當處理壓力而缺勤的情況,這樣便能提升生產力。
/ ?+ E& c/ @' U) q 另一種模式是以件工計,逐項服務計錢。另一種是配合企業的需要,提供培訓課程,員工選擇性參與,由企業付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