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10月23日讯“从现在起,每喝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孩子们的渴望捐出了一分钱”;“一瓶水,一分钱。每喝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水源地的贫困孩子捐出了一分钱”……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夫山泉)上述“一分钱捐赠”公益活动,曾打动无数消费者。* r. i7 ~! c7 L8 U
2 Y( f1 f9 q. H, j4 A" |
但今年8月,位于北京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报纸《公益时报》,连续报道质疑农夫山泉借公益活动牟利,在全国引发震动。+ }/ F& T: H0 Q- H
9 s r$ _* O8 Q( M" ?+ H+ |% o
在连续两次发表声明后,农夫山泉以名誉权受侵犯为由,将《公益时报》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告上法院,并提出500万元的天价索赔。2 O' R7 v* f; R/ j& w
. L% J. p/ C% c; Q8 G& y% m" V 昨日上午,官司在西湖区法院开庭。庭上庭下,有关慈善捐赠透明度的争议,远未结束。! X# d0 l: {0 l! S# n
7 Z! X( v5 v9 N1 D2 B$ r7 D' X
农夫山泉:质疑“一分钱捐赠”是诽谤行为' U( l. a2 x4 w
0 O( q9 h a2 d3 L 农夫山泉一方称,该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之一,在国内具有高度的市场声誉。为感谢社会的厚爱,尽到企业应尽的责任,公司在2001、2002、2006年多次进行了以“一分钱捐赠”为主题内容的社会公益活动,以活动期间销售一瓶饮用水就向相应机构捐赠一分钱的方式,分别进行了赞助奥运、“阳光工程”和“饮水思源”三大系列活动。并于2002年3月28日专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1 {3 k0 |+ i) ~) Z! q
9 q/ M! {+ Y* S( ]. h
三大系列活动分别为:
# \, E& d& M. C( S; P. L# |1 n- @3 o2 u( j" p
2001年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合作,直接捐款100万元及一定数量的饮用水,支持北京申奥。
4 H8 C: w0 Z. {* e/ v0 E+ K7 d) I/ U' e+ v
2002年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品材装备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合作,以“阳光工程”为主题,向贫困地区的小学捐赠价值500万元的体育器材。由农夫山泉公司出资,中心监督第三方通过招标购买器材并建议捐赠对象,公证处公证。
" m9 E( e, A0 D4 F. k( A( |' u) u/ Z1 w" ^
2006年是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主题是“饮水思源”。
$ J) z- V$ B4 q& {" i7 G* @- I1 } M6 u
“我们每次披露的信息是一致的,而且和客观实际相符。”农夫山泉的代理律师说,在“一分钱捐赠”活动中,该公司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各次活动的运营和实施均在有关机构的监管下进行。4 ?! ~- o! M0 b% ?$ T ~/ O8 l2 o& o: ~
8 {% X* X: z4 R 农夫山泉一方指出,《公益时报》在根本没有向农夫山泉公司了解的情况下,于8月11日刊登名为《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受质疑》文章,歪曲事实,指责农夫山泉公司各项公益活动造假,而《公益时报》的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随后向媒体发布消息,称农夫山泉“假捐”欺诈、“不能参加企业公民评比”等消息,将农夫山泉公司与“毒奶粉”企业等并称。3 d& p. u! J8 _9 V
" k, P9 E8 M& [4 o
农夫山泉认为这些做法已经有违媒体所应遵循的职业操守,对公司的声誉进行明显诽谤,降低了公众对农夫山泉的评价,对其市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7 L. e' j$ Z3 R$ w1 O8 _' I: w* A
《公益时报》:善款收支未公开详细账目, D) A8 U1 G! n
, q$ E: c8 X4 I- ?
《公益时报》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则表示,根据他们所掌握的公开资料,农夫山泉2002年饮用水销量达61万吨,以普通550毫升装的话,每年销售量就有10亿瓶,而2005年农夫山泉的饮用水销售量更是超过100万吨,超过15亿瓶。6 s: y3 k7 p4 u7 ]6 T O( i
8 e5 o, Y" b n “以公益营销广告中‘喝一瓶水,捐出一分钱’的方式计算,那么农夫山泉每年代消费者收取的捐赠款,应该在1000万元以上,”《公益时报》的代理律师分析说,从2002年农夫山泉开始实施“一分钱捐赠”计划到2008年的7年间,公开的账目只有2006年与宋庆龄基金会捐赠“饮水思源”助学活动中,拿出了500万元。7 k8 S& u( u' }4 E. p
6 p g% N; s* T3 [' Q# `8 l/ T
《公益时报》代理律师说,按农夫山泉公益营销广告宣传,给公众传递的信息表明捐助活动从2002年到2008年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但农夫山泉代收消费者“一分钱捐赠”后,基本未向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公开账目,同时有将善款挪作他用。+ m" _+ O0 O2 o1 ~- x
$ m. x4 `. L" C
此外,《公益时报》还怀疑农夫山泉借口“一分钱捐赠”活动逃避国家税收。% m5 K3 g, S$ h9 Y5 ]% W, s
1 Q b% n2 h0 M 是谁在误导和欺诈消费者
7 E: S) f( r# H/ r9 f- f1 z
9 Y/ S4 \9 z$ P/ @# \2 m 8月14日与8月18日,农夫山泉详细介绍了3次活动,回应《公益时报》质疑,特别指出“饮水思源”助学活动收到的5007563元中每笔善款的具体用途。# I/ q$ ]! F1 k1 q/ t% {0 V" ]8 N
( h; u4 x: h" W: @
农夫山泉认为,他们从来没有宣称,也没有向公众承诺过要将活动从2001年持续至2008年。, @8 |( t! L+ `/ m: M
: g4 U6 S% u+ m4 h8 R( V* t 此外,根据农夫山泉一方提供的数据,该公司2007年饮用水的销售量才达到10亿瓶,在“一分钱”捐赠活动开始时的2002年,饮用水的销量仅3亿瓶左右。
' H4 l) D, \9 W# l: W/ ^4 Q
2 i! s' e# {# G* g$ | 有关税收的疑问,农夫山泉在庭上回应说,该公司在2001年至2003年没有申请免税,2006年向国家申请免税,但“饮水思源”助学活动500万捐款没有计算在申请免税额内。: I h' Q2 l, [% C6 S# w
1 G5 i# S1 t/ ?- D7 J, [) w
农夫山泉一方甚至怀疑,这是一系列经过周密策划的蓄意事件。因为“从最近的‘千岛湖水质’事件到此次质疑‘假捐’,其歪曲事实的手法颇多类似。”农夫山泉的律师称。目前农夫山泉同样以名誉受侵犯为由,将报道“千岛湖水质”事件的《中国新闻周刊》告上西湖区法院,索赔800万元。( {1 R4 n; h( f1 w: y2 }
4 m5 I; V) z5 S e) r9 C3 _
《公益时报》及其主办者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则指出,报道并非有意针对农夫山泉,而是希望通过报道,促进国内慈善信息的公开、透明,而农夫山泉通过公益营销广告,动员社会公众的力量去买水捐赠,从概念上说,“一分钱捐赠”是一次公开募捐行为,必须要向公众说清楚,否则,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有权利提出质疑,农夫山泉以天价索赔来压制质疑的声音,其动机同样值得质疑。
; u; V, i1 f, G; D& z: m
* `( K& k' ^4 Y 由于双方都不同意调解,法庭经过近4个小时的审理后,审判长表示将择日宣判。
7 a& W, e9 |. c1 }0 H& H. q4 _( z, P% l+ O# k+ `1 h
●记者手记- R+ X' |- i9 L8 Q
1 w& K% F4 }8 M2 Z c, y6 \" F 慈善立法亟待提速
! n3 u# i ^0 x1 E g1 W: a+ R3 c# ?% A8 h; X3 W
一家是一贯积极投身和倡导社会公益事业的全国知名企业;一家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倡导企业公民责任的社会团体。农夫山泉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以及该协会主办的《公益时报》或许没想到,同为倡导公益事业社会责任,却引出一场500万元的天价索赔官司。
) T! g1 v1 R: v8 R- A
. k+ o- b& _# H" d' P. e8 G" c 农夫山泉或许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冤,根据其《关于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活动的声明》中提到的数字,从1998年至2008年,其直接捐赠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财物和资金大大超过6000万元。
0 A H2 T1 q7 R) U/ o6 c0 Y: D) q: j3 \" q! q- d
这种因公益慈善事业而引起的质疑,近些年来并不鲜见,每一次都能够成为热点关注的话题。一个常见的困惑是,中国慈善家不清楚善款是怎么使用的,接受救助的人同样不知道善款到底是如何用在自己身上的。8 k% ^& q, q- ~; X' Y4 P# a
6 x1 h) a) B* K+ w 现在,任何单位、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组织发起募捐行为,鱼龙混杂,而募捐了多少钱,募捐来的每分钱都用在了哪里,很多时候都是一笔糊涂账,更无法杜绝慈善捐赠活动中的欺骗甚至贪污行为。在捐赠物资的使用管理上,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间团体组织发起募捐时,往往强调善款收支的透明。; W3 B. K/ b: G
% N) v6 e) o9 Y$ {3 V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慈善蓝皮书》指出,我国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仍然滞后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已经成为制约慈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分钱捐赠风波”同样折射慈善捐赠立法的滞后,为慈善捐赠立法,以规范捐赠组织、善款善物管理发放使用行为已经刻不容缓。; j* y- L; Z/ j: \2 k! e9 h" B
+ s7 A$ i1 m; \$ ?# P6 b! ~' N 在立法中应明确规定捐赠来源、捐赠款物去向公示制度及对捐赠人的回馈制度,明确告诉社会大众:每一分钱是谁捐赠的,最后用在了哪位受助者身上,让捐赠人放心、让全社会监督。: `; M& ?2 [. d
: P& F+ x1 T& W. U1 w1 S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陈洋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