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社工哥哥 于 2010-12-6 19:44 编辑
" J8 q6 e9 I7 O/ G4 L
, `& F3 j- @5 M3 @# D" g6 N昨日上午,300名志愿者神情专注,挥动双手用手语“唱”出《感恩的心》。昨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三水区志愿者协会举办庆祝活动,并表彰一批先进志愿者和志愿者团体。此外,昨日还有130名新加入的志愿者集体宣誓,承诺竭诚为志愿服务作出奉献。 (见习记者黎宇琳、本报记者文倩摄)$ I# f C' u ^+ ~+ O
2 W, A9 e \+ `7 t+ h5 J3 C “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昨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三水130名准志愿者集体宣誓要竭诚参与志愿服务。近年来,三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超过3万人。但人员不稳定、专业素养欠缺等原因,使得处在“散兵游勇”状态下的三水志愿服务亟待走向“精英作战。” @/ A$ m# R7 t1 X8 u% ^+ f
# d" K) @1 d9 ^ C8 U3 e
瓶颈1
) ]8 @1 b, ]5 k* j* c4 a" L+ o
" R8 F$ t9 N$ _: y9 v/ H5 k. ] 人员不稳定,骨干缺乏" N; n8 ]4 e0 Y% e Y4 A/ d8 K
, d9 d r2 d! ~( q, I6 O
“来来走走,许多志愿者都流失了。”谈起志愿者队伍的现状,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骆永锋叹了口气,“人员不稳定是最突出的难题。”骆永锋表示,三水的志愿者队伍虽然看起来数量庞大,但是能长期稳定的从事志愿服务的骨干志愿者比较缺乏。
# q& y: f2 E% }0 `) b; S, F8 k/ {5 n( k2 L4 ~; m
“每次搞活动,老面孔居多,少有新的骨干力量。”骆永锋称,志愿者们都来自各行各业,生活、工作中的事务经常让他们分身无术。“真正能够长期参加志愿活动的,都是凭着对公益极大的热情来协调时间的。”
! N5 f+ J2 P6 n9 p, K3 M" [
& F% H/ y0 ~5 |) l7 J3 U% q 人员的不稳定让志愿服务的开展遭遇困难。实际上,区志协一直想要创立一种扎根社区定点服务的模式。“让志愿者在其居住的小区里每天探访独居老人,让老人感觉到家人就住在身边。但一直找不到时间上能很好配合的志愿者。”团区委副书记、区志愿者协会会长钱小霞表示。
9 Q" H' a; t8 Z7 D0 j- g% ~, _
个案:我们也是有心无力!
" ]2 d! E' H3 _! V, U% t9 h2 k0 a. A4 W7 D( T
叶新是三水区劳教所一名科员,从2006年开始,他在业余时间为三水区志愿者协会工作,4年来,他每月能保证参加一到两次活动,目前主要负责区志愿者协会的新人培训工作。6 N1 K4 x- R5 @
! p, [" s. J: m1 l: L% @( ^
“很多时候有心无力,大家毕竟不是全职的。”关于人员不稳定,叶新深有感触。他说,有一次,协会里举办新人培训,原计划由3名老成员为新成员讲课,但叶新与一名教师都因为临时加班,分身乏术,最后不得不由一个人一肩挑,把主持和讲师的工作全包了。0 `" _7 g& @. k, W. n
4 t# ? I) `# U0 a( }
叶新说,大家都是业余时间才能参加志愿服务,要做到稳定确实很难。这几年来,不时有些长期在协会工作的伙伴向他告别,退出或淡出了志愿者协会,他们的理由都差不多:工作、生活难以与志愿服务兼顾。' P4 a# M* ]7 u5 \) d* U {
$ ]; L! u0 |" z4 P- F6 k: z3 c6 b/ G1 T
瓶颈2
8 F( T% A+ S% U2 u2 [ x# j/ J2 F$ y5 Q3 T3 X7 y
专业度欠缺,尚需摸索
2 q; L) O3 h9 p! t; \
& {, ?0 U$ Z/ d5 O 专业素养欠缺是三水志愿服务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在区志协,志愿者们被分成近30个小组,包括长者组、残疾人组、边缘少年和单亲儿童组等等,不同的小组对志愿者的技能要求各不相同。例如,长者组对与老年人沟通交流的技巧要求较高,而帮扶边缘少年则需要对青少年心理非常了解。
; @2 I" p3 K/ i; [2 X6 ~+ A8 ?( f2 c' D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三水志愿者群体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骆永锋表示虽然协会成立了培训组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也定期会组织专家来进行讲座,但由于资金和人员的不足,培训的力度很难追赶上日益增长的志愿者队伍。
$ z# i5 ~( b$ M \
1 ]- }9 o3 h3 E) H “大部分志愿者都是靠摸索来不断积累经验。”骆永锋以边缘少年组为例,有许多帮扶边缘少年的志愿者只有自己在一次次的帮扶中,不断地去摸索,不断总结经验。" o1 }5 w% t8 G) f* D
% K. x" ]7 t- m9 A! J) _5 ?. P: v/ R 个案:技能欠缺只能干苦力' a, D2 G4 F2 t y- b$ X
6 l& l6 t. j8 p% K' z2 c" B6 U1 l3 W 刘先生是三水区某路桥公司团支部书记,从事志愿者活动已有5年,目前正管理着公司内部一个2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刘先生表示,该志愿团队服务社会的热情很高,但一直以来只能“干苦力”。
+ R3 P0 A2 Q3 x& G
* N* o! x1 I0 R9 F- O" S, O/ H- h “因为缺乏专业技能,我们只能干体力活,比如‘搬台搬凳’、站岗巡逻之类。”刘先生说,此类志愿服务活动较为乏味,不少员工觉得很无趣。为提高团队成员积极性,刘先生每年都花不少时间对团队进行思想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7 R0 f# h. P9 v v
: _" P8 d R& v3 z7 z* i" w$ V “我们正准备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比如手语、急救等,增加我们的服务方式。”刘先生表示,该团队并不满足于干苦力,他们希望提升专业技能,以便能更好地服务残疾人与伤者。“我们的难题是,专业的培训人员自己很难联络到。”
# J% I* ]; o( _: V" G, ?6 C+ g
对策:政府出资引进社工: D$ Q- X% j8 }( R
! y+ U7 p; y& T) O% S! N 人员不稳定,技能待提高。实际上,这种“散兵游勇”式的发展现状,不只是在三水,在许多地方都存在。对此,钱小霞认为,必须在志愿服务中引入“精英作战”。3 F7 K, R$ a) v' r/ T
8 ], @! C# E& U' o
“由于不是专职服务,志愿者的机动性质是比较难改变的。而社工具备专业资格证书,职业素养过硬,且专职从事志愿服务,这将大大有利于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 钱小霞认为,“社工+义工”的模式既能很好地维持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又能够发挥广大志愿者的广泛性和机动性,两举兼得。
- ]2 [0 O$ w; v" g- ?# M2 T% u$ O$ g( d6 V. ~$ o
此外,社工如何引进?“由政府来购买志愿服务”是钱小霞认为的可行之道。“广州、深圳、南海都有这样的先例。”她解释,有政府来购买服务,由专门的公司培训和招募社工。“甚至可以由政府来提出各种支援项目以及相关的款项,由各个志愿者小组来竞标,有了资金技能培训这块会大大加强。”# K6 W) C+ B9 D
3 V( J* A7 ~1 } 不过,钱小霞也表示,要实现上述的模式,三水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措施,而区志愿者协会也在不断探索改变现状的办法。“我们预备与青年商会建立合作,将不同的服务项目打包,由他们联络企业捐资并帮助联络技能培训,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局面就会更好些。”( 文/本报记者文倩、见习记者黎宇琳)
4 Q: G, G5 Q) V5 I( h
$ N( t: W+ G% T9 w3 S2 s) ]) Q6 k5 {; _- M
1 i3 D$ k- M1 P
8 _, f P5 `1 {3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