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67|回复: 0

[人物] 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创始人张雯关注病残孤儿的专业社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8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双666 于 2011-4-18 12:59 编辑
+ ?" @9 ^3 _; h6 x7 s% @5 B
  d# m& `9 B' o2 I2 ~http://www.jinghua.cn   2011-04-18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 李晋
3 p1 G& H7 a1 z4 \3 x5 t# n    ◎张雯,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创始人,国际儿童希望组织副总裁。    2 ]+ o) r& C. l# A/ m" N* d
    ◎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其中包括三个认养的孤儿。
) Q4 l1 [- [) g, v    ◎她是专业社工,一手创办了救助孤残儿童的机构,通过她的机构,19年来,世界各地近5000名贫困残障孤儿得到治疗,7000名孤儿投入到新家庭的怀抱。
) t0 D! v1 B9 ?9 ]2 H. R# N    ◎她也是一名激进的儿童保护主义者,曾因呼吁剥夺虐待子女家长的监护权,呼吁允许家长无过错放弃孩子而饱受争议。
3 n% m. e8 m$ f' s    父母不理解,他们觉得社工不就是居委会戴红箍的老太太们做的事吗?一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要做这个?
7 t  x, O7 f$ e" ?* ~    有亲戚朋友听说我在做境外领养工作,觉得我在“卖孩子”,毕竟做这个是有报酬的。不过我不愿回应,随他们去吧,只要帮助一个孩子找到家,我就很有幸福的成就感。
. N/ v9 d; d" F/ u                                                     ——张雯! o4 J2 L0 A# q: ~. @6 V
                                                               一次采访结缘孤儿
' i+ v5 o, |* K' ]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张雯,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1989年从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 1992年6月,张雯接到了一个采访外国专家的任务,采访结束后,专家向她询问中国哪里有福利院,他的朋友希望领养一名中国的孤儿。张雯下意识地回答:“对不起,中国没有孤儿。” + {. f; J: R" F' a; a; Q
    “我当时心想,即便有孤儿,也在国家办的福利院里幸福地生活,用不着你们来领养。”张雯回忆道,专家被她的话说愣了,但还是希望她能帮忙去福利院打听一下。应承下来专家的请求后,张雯托亲戚联系到了一家江苏常熟的福利院前去探访。还没有进入房间,扑面而来的便是刺鼻的尿臭味,“当时是夏天,而那个年代还没有空调,屋子里非常闷热。”张雯看到一个挨一个的小铁床上趴着不停摇晃着小脑袋的孩子。院长说,因为人手有限,一个阿姨要管10多个小孩。“我那时才明白,原来孤儿那么需要帮助!”张雯说。
# Y6 g! S% @' L! |7 r! X: g3 R1 V    从福利院出来,张雯手上多了一个4个月大的可爱女婴,她给女婴取名“莲莲”,她要给“莲莲”找一个家。199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领养法,张雯仔细学习这部法律,根据法律程序多方奔走,终于在两个月后为“莲莲”找到了新家。 / f# y; p; u& Q/ e4 t, k
                                                              辞职建孤儿领养机构 ' e# d2 F: C8 Z: P: C) @8 o$ S
    送走“莲莲”后,张雯又帮助很多孤儿寻找合适的国内外领养家庭。“当时国内外的领养局面相差很大,有很多外国家庭愿意来领养孤儿,但该怎么办,这些外国家庭什么都不知道。”张雯介绍,当时的跨国领养手续很繁杂,福利院的院长们在接受“洋家长”们的申请后,需赶到北京,取得民政部、司法部的盖章文件后,再回到福利院为“洋家长”们登记,其间需要多方周折。很多“洋家长”们对国内的法律、政策并不了解,常常只能“望儿兴叹”。 . P: h6 v( F  T# e' e5 U
    她起初是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这些“洋家长”和福利院进行对接,由于需求很大,催生了她筹建一个孤儿救助及领养机构的想法。1992年底,张雯辞去了记者工作,开始专职从事儿童救助和领养。在张雯和美国教育专家DwyattGantt的努力下,一个以“给需要帮助的孤儿一个温暖的家,一份崭新的希望”为宗旨的国际儿童希望组织在中国和美国同时诞生。DwyattGantt在圣路易斯建立了国际儿童希望总部,张雯则在国内负责接待美国的领养家庭,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在华领养手续。那一年,国际儿童希望为10多个中国孤儿找到了家。 9 v) k3 w) a8 f2 w4 M9 V: y
    在孤儿领养咨询的工作中,张雯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除了自己亲生的两个女儿外,她还认养了三个福利院的孤儿,她成为了五个孩子的母亲。
; n+ f6 i: E9 s: G: g                                                           设基金助孤残儿康复   W* X2 m( k0 H5 h1 C# l- ]
    1994年,张雯前往美国攻读刚刚兴起不久的社工学,三年后取得了社工学硕士学位,开始将在美国学到的社工理论运用到孤残贫困儿童救助和领养工作中来。当时,很多残疾孤儿都是由于生理缺陷遭到父母遗弃,而在进行领养工作时,健全孤儿的领养机会大大高于残疾孤儿。因此,如果给予福利院中的病残孤儿以医疗救助,他们获得领养的几率将大幅增加。
% v$ _7 P7 i) c2 E+ _  d    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2001年8月,张雯回到中国,发起并成立了专业的中国孤残儿童救助组织——儿童希望基金,开展领养、家庭寄养、医疗救助病残儿童、关注孤儿心理健康等项目,这个机构当年就筹资帮助100多名唇腭裂孤儿进行了修复手术。之后,儿童希望基金每年都要为孤残儿童筹资进行唇腭裂、先心病、疝气等手术100多例,最多时一年资助康复手术600多例。
% G& ^, Y7 b. g" S0 z# [    2004年,民政部出台《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政府负担了所有福利院孤残儿童的手术康复费用。“国家对孤残儿童康复的投入一下子把我们努力的目标实现了。”张雯的儿童希望基金也相应开始转型,开始资助一些贫困家庭的病残儿接受手术,于当年成立了为前来北京治病的孤儿提供术后康复的寄养点——儿童希望之家。目前,康复之家共有20个孩子以及15个专业陪护和康复人员。 , s; W! j% h* D4 B
                                                                  所言所行伴随争议 & x% n: q/ F3 m7 H
    张雯的工作和想法也伴随着争议。“父母不理解,他们觉得社工不就是居委会戴红箍的老太太们做的事吗?一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要做这个?”她说,还有亲戚朋友听说她在做境外领养工作,觉得她在干坏事,说她在“卖孩子”。“毕竟做这个是有报酬的。不过我不愿回应,随他们去吧,只要帮助一个孩子找到家,我就很有幸福的成就感。”
% {# _, ?7 @7 E$ |, x0 Z& U    她还是一名激进的儿童保护主义者。2010年她呼吁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剥夺虐待子女家长的监护权。“现行法律中虽然规定父母如侵害未成年人的权益可以撤销监护人资格,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谁来监督父母有没有悔改?谁来执行剥夺监护人资格?监护权撤销后谁来监护孩子?这些都没有明确。”张雯介绍,在国外,一旦发现虐童现象,警察和社工会同时进入家庭,先把孩子保护起来,然后拘禁家长。张雯呼吁学习国外的做法,用法律规定改变“孩子是我的,我有权决定他命运”的落后观念。
) a, c! |7 @+ w" l* n- f, L+ r  J    针对近两年出现的很多未婚妈妈将新生孩子扔进垃圾堆、厕所的行为,她通过人大代表提出了《允许家长无过错放弃孩子》的议案。“她们多是因无力抚养或者迫于社会家庭压力,我国允许无力抚养孩子的家长可以送养,但依然没有实施细则。”张雯说,美国很多州都有具体措施,如在慈善机构门前,设立一个小窗口,家长如决定放弃孩子,可以留下孩子的信息,把孩子放在窗口,按一下铃,里面就会有人把孩子收走。“这样家长既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孩子又受到了保护。” 这些呼吁提出后受到了很大争议,张雯说:“我不强求普遍接受,这需要过渡,总会有被认可的那天。”
& m4 u% [. l% x& q                                                       救助范围不断扩大
0 O3 g) T/ v  r5 M/ b    张雯介绍,根据统计,通过国际儿童希望和儿童希望基金,19年来,世界各地近5000名贫困残障孤儿得到治疗,7000名孤儿投入到新家庭的怀抱。
$ ^* g# u. p$ @7 I, P    玉树地震后,张雯去当地探访实施救助,却得知这个仅20多万人口的小镇,竟有几千名孤儿。“很大的原因是当地的妇女不重视自己的身体,不体检、不看病,很年轻就过世了。”由此,张雯的机构又开始了妇女医疗救助项目,通过帮助妈妈减少孤儿的出现。除此之外,儿童希望基金的救助项目还计划拓展到流浪、虐待及家庭暴力等领域的儿童救助。今年1月份,10多家儿童救助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儿童救助联盟”成立了,张雯和儿童希望基金也在其中。她说,大家希望借助彼此的经验和优势,将救助范围扩大再扩大,让每一个求助的孩子带着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幸福上路。
/ O- P; |4 `4 W    近年来,张雯明显感觉到被遗弃的孩子减少了,但需要帮助的残疾孩子没有减少。“光靠一两家小机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多时,我们一年也仅能做600例手术,而报名就有1600多人,我们很难取舍。”在张雯看来,建立儿童医疗保险制度是最有效的方法,她已经连续三年委托全国人大代表递交议案,呼吁在全国推广北京和上海试点的儿童医疗保险普及制度。“如果每年每个孩子能交100元保费,就能保到17万,很多疑难病症就可以治疗了。”张雯说。
* g% ]0 u+ Z& I# i
, H$ ?3 S8 }% u4 W4 p. }5 K. T本报记者李晋
9 k1 G4 Y3 d* |/ h/ C★张雯档案 : o$ x% Z# ~. u9 c4 [8 [% r) D
张雯,专业社工。

* z* d% k* ?2 y% W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创始人,执行主任。
8 C! r9 s9 _- @/ W1 H国际儿童希望创始人之一,副总裁。 4 U' f' [+ z; s/ {  k. ^+ |
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 \+ R0 h2 T. b* J7 ]. v
1997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社工学硕士。
2 b; {3 h: W1 p7 l  ^! Y# r1992年开始从事孤儿领养和儿童救助。
) Z& j; a# W- o) F2 E1 @, @2001年创办儿童希望基金。
4 R5 z2 G% d8 G# l# F% ~
2002年起和先生领养三名大龄孤儿。, S0 ?) H+ A! v( v' i3 {3 u

7 P$ r4 c- w: B0 [/ X& c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 @8 z2 J9 l) c. Z' b1 L

7 b: w0 t1 l7 K0 W* R; a8 n& g  I8 G3 x  w( C& }' p; ^%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5-1 19:00 , Processed in 0.058627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