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流新闻眼 于 2011-4-21 23:08 编辑
, q: u: T0 B6 G [; W% g
/ e0 ^+ t6 {$ ~( |" }工人日报 首届中国社工年会推出“十大社工人物”和“十大社工事件”,社工发展状况受到特别关注,待遇低、定位偏、法规制度不完善引发连锁反应——“在香港,‘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都离不开社工的身影,社工作为专门职业广受认可,其薪酬在专业人员中处于中等水平。要遏制专业社工流失的状况,首先应提高社工待遇,使之成为求职热点。”
6 w! R# H, c2 \# }7 Z" l, a8 U% x) `3 f ~- F3 j0 z
2月2日,首届中国社工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十大社工人物和十大社工事件。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因长期关注和参与社会工作而领衔“2009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全国范围内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则因其在社工职业化的里程碑意义,位列年度全国社会工作领域十大事件榜首。据悉,这种在全国范围内对年度社会工作予以系统盘点尚属首次。 4 Y, ^* p1 E+ \
7 Y" _# G! `9 `% M4 p无独有偶,最近关于社工的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社工待遇过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使“社工”再度成为当下热词。提高工资、找准定位、出台法律,哪项可以根本解决社工短缺问题? 2 A% W! ~. y# ?3 W% N
评选十大人物的示范意义
. a: H$ k* U2 q \' \* W9 t0 d“在服务人民上面,看的不是权利大小,职位高低,看的只是工作有没有做好。”在首届社工年会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因以个人的实际行动和影响力,最大限度传播社工理念,而成为社工“典范”。 ) J) v6 \+ \$ u# H' N( O X- Y
: H7 s) }0 f/ S: d与此同时,被称为“香港外展社工之父”的徐祥龄也榜上有名。他在退休后定居广东东莞,拿出全部资产创办内地第一家非营利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先后数十万次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助,为当地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标杆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 M1 Q$ ? h6 _- }
) {5 a# p1 A2 P) I2 P2 K此外,率先提出“培育一批民办社工服务组织、培养一批社会组织职业经理人、建设一个社工组织联盟”设想,并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地震灾后重建的陆士桢;长期致力于对公益和社会工作深入研究,倡导社工的职业性、专业性,创办公益时报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刘京;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领导者郭长江;以及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喇英才、泉城义工志愿服务联络站站长李国强、湖南省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晓、国家心血管病学专家高润霖、积极推动上海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上海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均出现在2009年度中国社工人物榜单上。
! b; g K9 E9 z! U
6 ^& Y% E ~" V6 P, I+ q与此同时,十大社工事件揭晓也备受关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工作开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试点工程”得到国务院和民政部领导的高度关注、首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蓝皮书出版发行、“两岸四地社区服务工作实务论坛”召开、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等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社会工作领域十大事件。 2 b8 L1 I. d5 T. C3 J' o
) c) @+ q) i' {$ b2 o6 j% {有关专家指出,“首届中国社工年会”推选出优秀人物和重大事件,主办方看重的是他们的示范作用,即致力于让社会更加了解和关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而提升社会工作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传播社工理念,弘扬社工精神”。据悉,目前我国社工事业发展并不乐观,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 ~1 Q! d) p9 \& T; ^" m' O: i
专业人才流失困扰社工发展
& q% d- S( w, v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小马本科读的是社工专业,她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却在选择工作时犹豫了:“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觉得从事社工就是每天跟社区的大妈们一起,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不会有上升空间,没出息。”于是,小马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只有在休息的时候她才会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做做义工。 2 C: p4 G/ D7 M" @) T) l1 }/ L
/ ?, e0 i+ ` Z& Q* ~/ c
在我国,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以每所学校招收50名学生计算,每年毕业的学生就有1万名。然而,高校社工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并不多。据称,2008年,600多万人口的香港拥有两万名专业社工,而当时1800万人口的上海却只有约3000名专业社工;广州社工缺口为1.5万人。
, [, Q% l7 c' y; n6 Q% w
# W* s0 h h8 N我国首部社会工作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认为,社会认知度低,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 h! k9 Z7 E) P5 e+ k7 }
) ~5 L' a: y5 Y. S7 h- W1 Q- [5 h8 r! m据有关专家介绍,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在我国,“社工”概念在近几年才日渐清晰起来。 + z/ K$ e. _! e0 Z
0 U. O/ b# h/ a“历经20年的恢复和重建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已开始为社会所了解和接受。但这主要局限于部分试验和推进社会工作的地区和领域,而在多数地区和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此外,蓝皮书还指出,我国社会工作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制度尚未配套,法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 U: D, \) U; O/ I
有专家认为,社工流失最大的根源在于待遇过低。
. X- _! P5 q8 w ^上海市社工协会理事、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副秘书长姬中宪曾向媒体表示,社工岗位的薪水不具吸引力,“收入的低下令学生毕业之后放弃所学另觅新职,仅有一成左右的毕业生愿意从事专职工作。” , ?1 c/ q% K- G6 b; n9 [# ?* h C2 W
5 Y- w. d) j7 f5 e0 E' N G
在北京日前召开的“两会”上,社区工作社工大量流失的状况也引起了代表委员关注。据统计,2009年北京招收的2000名应届大学生社工中,300人因“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没有到岗,随后又有200多人离职,收入低是首要问题。目前,北京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薪是3.4万元,扣除“五险一金”后,很多大学生每月工资只有1200~1300元。 # K: z0 T/ R% V, v# U
9 H* P$ @. ]: c6 o3 u9 L; Q) X v/ A/ ^
“专业人士应该有相应的收入体现他们的价值。”一位参加首届社工年会的专家告诉记者,在香港,“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都离不开社工的身影,社工作为专门职业广受认可,其薪酬在专业人员中处于中等水平。要遏制专业社工流失的状况,首先应提高社工待遇,使之成为求职热点。该专家建议,有关部门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工制度,建立适合社区特点的考核、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社工的待遇标准。
, ?% ?' X6 [; b2 U( D; x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仅提高薪酬还远远不够,面对青少年犯罪、Xi Du、失业、自杀、离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如何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社工群体已迫在眉睫。
8 A8 L. q9 i) E9 s: X; S2 |6 o' V用成就感留住“社会治疗师”
) n5 z" V/ S5 `! E& ~: {1 j+ n% Y* l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开全国先河,以“最高10万元人民币年薪”,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引来近百名应聘者报名。面试现场,不少拥有高学历的应聘者纷纷表达了对社区工作的期盼。一名外企白领最终从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首位“高价”社工。然而,不到两个月,这名“高价”社工悄悄辞职了。 " e1 m- G- m/ g7 m; f; E0 V: d' A
2 d6 J& a0 C) M. O) u9 @+ Y
有社区工作者认为,社工岗位要留住人才,职业前景、社会美誉度等同样重要,单是“10万元年薪”并不能满足一名优秀人才的心理成就感与满足感。
6 m) @$ }: O3 Y, e( d' \7 A: `% ]4 F/ j b# K
“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扶弱济贫,有助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社会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治疗师”,具有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他们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正等社会服务机构工作,都可以发挥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作用。“社工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进行专业化‘诊疗’,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 $ J; W4 m# M2 q+ F% V' l% y
$ B& n8 H1 A7 O2 F- f7 p& M
在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的情感陪护,社区里协调邻里关系的调解人,医院里协调医患矛盾的人员,以及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司法社工等,这些看似平常甚至不起眼的工作,却需要专业的技巧。
( T% r& j1 q% C: L; U! h; x" W) ]$ h$ z& R/ W" z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红宇认为,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社工职业定位不准确的状况,很多大学生来到社区后不是提供法律普及、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专业性的工作,而是和过去的居委会一样,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且极为繁琐的工作,这造成了专业社工人才的浪费。因此,相关主管机构应为社工设置更为切实的工作岗位。
6 G) f; i+ {: z0 ?' M, i9 e& R5 m; b6 H. _
社工是“杂家”,除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外,社工对实践操作等实务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许多专家建议,大力推进社工职业化建设,严把职业门槛,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社工。
( l. N" R# Z4 M2 j ?2 g6 D+ r3 V- H b7 S5 l/ \" U
许多专家认为,职业社工体制建设的根本举措在于出台一部法律法规。据悉,民政部已将推动制定《社会工作者条例》列入10年内建立完整民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务院将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有关人士相信,这部法律会为中国社工师的成长,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