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医务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医院医疗服务的策略- { n+ }+ R1 U$ i% T3 `/ y
6 i" H, e3 b# a1 g& v9 {0 F3 X7 W
( m- j2 d+ l) e) i, p自从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被取消,我国各大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也随之被取消。医务社会工作如何在中断四十余年以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思路。, T/ g6 O! F+ @0 r* w* h% L; w
% J0 G! w! m6 C* r( I
) V' ]/ Z/ ?& y, e5 T
(一)在实务领域,通过演示性项目展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
* c" Q+ O; `9 d8 q4 ^) w* ]+ k+ S1 L0 }$ m
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应对现实问题的有效性。因此,通过演示性项目展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成为一种必需。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 A+ A, N4 f! T" W% e e5 M: j& s! V9 R' L
1、由对医务社会工作了解的专家学者在报刊上撰文推广医务社会工作,并依托各社会工作高校的力量为演示性项目寻找资金支持
1 M* a4 @. w% U
& d! ?9 K l( T N2 W& O资金争取的对象包括:卫生主管部门、医院、社会公益机构、社工高校的主管部门,这是国内的争取对象。争取的方法一般采用宣传介绍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最好能够运用社会知名人士的参与。本文前面谈到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对三十年代北平协和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十分赞赏,有志于重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家学者完全可以去争取雷老的支持,由她帮助寻求国内或国际的资金支持。作为国际国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雷老如果能够参与这一过程将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重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应该积极争取海外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比如向各个海外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的驻中国办事处介绍重建医务社会工作的计划争取支持,还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寻找资金支持,这对于参与这一活动的社会工作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近年来,我国有一些利用海外资金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成功经验。例如北京方舟家庭服务中心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开设的“妇女热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总之,为演示性项目寻找资金支持应该是第一步。6 p( Y @! B" U+ ^. c+ z
( A. x; v* P# }2、通过短期培训来培养一批医务社会工作者
9 C( F, W/ p' g2 X& U
3 h: p0 o: ^$ e @" i由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时间较短,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尚未开展,人才极度缺乏。因此,邀请海外或港台的医务社会工作专家对现有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十分必要。这一邀请工作可由某一从事社工教育的高校承担,并提供教学场所和招募有志于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培训计划的费用由已联系到的演示性项目资金负担。& k2 }( `' S6 D' A! f
3 R3 b: C2 }* k$ o3、有目的地选定医院,寻求与其合作进行医疗服务的改革试验
( ^8 f6 ?3 Z+ ]6 _ y
( ?" Z$ k$ k" p3 o. o" b# s* J" ^3 f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无偿服务的方式,通过对医院医疗服务的全面参与来展示其专业价值,演示性项目所需的费用由已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承担。合作医院的选取应该争取像协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参与。一方面协和医院具有医务社会工作的优良传统,向其寻求合作易被接纳;另一方面像协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对卫生部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当前“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应该着重介绍医务社会工作对于“以病人为中心”实现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医院全力配合。0 s7 I% ^" m3 G- S4 B% w
. L& {& b. W0 v; Y7 V+ W C. o$ k
4、通过新闻媒体对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的试验项目进行详细报道- ~6 y7 G# |- [$ d9 _) [% h
! |7 X6 W2 |! l" q$ s6 t, P! P" M在当今媒体竞争的时代,独家新闻对于新闻媒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与一家具有较大影响的媒体进行报道合作是迅速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以来,一直不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介绍这一专业,以至于从1986年至今已有14年时间,除了学术圈内的一部分学者之外,公众仍然不知道专业社会工作为何物。因此,在医务社会工作演示性项目开展伊始,一定要注意新闻宣传这一环节,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演示性项目的成果使医务社会工作深入人心,逐步推广到其它医院。
0 a3 F* |5 O3 l n2 C2 z- w; d( `* _0 u! [
5、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和实务推广的基础上,向卫生主管部门全面介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以及其对医院医疗服务的适用性,争取获得专业的合法性
/ K) G2 w/ f; [
+ n: W0 {0 _; `0 R* g6 N( ]台湾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认可并通过行政架构加以推广是专业拓展生存空间的一条捷径。我国卫生部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对全国医院进行分级评比,并出台了相应的条例。如果医务社会工作能为卫生部认可,并将之纳入医院分级评比的标准,例如规定三级特等医院多少张病床设一名社工,三级甲等医院多少张病床设一名社工等,这将对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总之,通过演示性项目展示专业价值从而争取专业合法性的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这个过程将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0 _, A& H! L+ [1 t4 \( [* {4 }7 i: Z1 ^% v& g, R* f( Q% r. _
, o4 G1 s% h3 J9 {' f
(二)在教育领域,通过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3 H* r$ o1 F' I$ k. |
! f2 H) T: Z' ^# A5 j; t$ C A2 C6 J- g, H. ^/ ~! y: O2 |# I7 L
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先行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重建的特色。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开始于1986年民政部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办国内第一个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此后,全国陆续有一些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至今全国已有30多所院校开展社会工作教育。但是由于专业教育恢复的时间较短,各个院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尚未显示出自己的明显特色。迄今为止,全国尚没有一家高校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教育。首都医科大学七系于1992年设立社会康复专业,培养本科生和专科生。(34)但其专业应属于医疗社会工作中的复健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不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全面恢复离不开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离开了专业人才,医务社会工作的恢复只是一句空谈。+ n2 S3 [( A& c$ g$ |* k5 ^5 Y
. W: N3 L# }' n
; y( l8 B" B. R3 I! l
1、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途径! J9 U4 C$ Y8 b0 S$ i, @0 l5 h' J. |
) @- _5 I4 [% r' a c7 M% l
% @ Z+ y4 v) Q8 `' n# P1 S
笔者认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途径有两条;一种是现有的社会工作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办学,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采取两校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方式。这一做法的优点在于院校间优势互补,困难在于具体操作中会产生一些问题。随着近来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与医科大学合并,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改观。如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社会学系与医学部的合作办学作为校内合作将变得十分容易。另一种是医学院校单独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97年原国家教委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社会工作与管理”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依旧保留。医学院校可以申请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医学院校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优势在于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
! H' o9 H* y4 H3 x% g
0 w2 D& Y" L# T* b' A% Q, E7 C5 k/ N& t
2、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
* a% R ^* Z( ` _( n; `$ `* W0 N( s2 A( F, v
3 m" L- x9 e! _5 \! i3 u# W X v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医学知识、医学人文知识。在精简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开医学基础课、医务社会工作、医疗福利政策、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中国卫生事业概论等课程,并根据学生培养的方向开设相关医学专业课程。比如为医院内科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除了开设医学基础课外,还应开设内科学、内科诊断学等课程。
5 B d8 D+ y3 v9 }6 {# O/ B/ m# H- t, N: p/ r6 l
4 K- E( X+ P. N! Z( N3 p, d8 r
3、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形式
, q. T3 l* M# b _( e7 |% j$ l g5 I
& L" d+ k$ Q: i( s! Y6 q- `( E" G% u
根据专业教学的内容分量,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学制应该为五年。随着专业教育的成熟,可以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医务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可以考虑实行七年制的本硕连读学制。此外,可以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讲习班的形式,对现有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从而进一步壮大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在努力拓展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该力争在医学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增列医务社会工作相关课程,使医护人员懂得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医务社会工作有认同感,从而支持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院医疗服务。 Z& k/ ?% a5 s( `3 L4 p" b
4 Z" H, ^3 d1 ~" L(三)在体制方面,探索医务社会工作与我国医院现有体制结合的有效方式/ l7 e7 z% l: D% q5 i% Q+ G
: Q7 W" ^ H* C0 z+ V1、医务社会工作与我国医院现有体制的结合方式
# f0 x4 F A1 G9 B8 E1 z! p- p3 K- W. }* _3 L. V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进入医院,由于其所承担的六种角色的特殊性,医务社会工作对于医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因此,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医院医疗服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医务社会工作者独立营业的方式。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类似律师事务所的形式成立医务社会工作者事务所。医务社会工作者受雇于医院,全面服务于医院的医疗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独立开展工作,医院按服务质量付酬,并建立奖惩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种是卫生部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自己的组织架构,设立一个下属机构单独管理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院分属不同机构的领导,双方只是合作关系,双方共同的目标是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受到经济、社会诸多问题的制约,第二种方式可能更为可行。$ u$ V6 ?4 b" u- r) N3 X
0 @& `* p8 C- F+ H0 X4 N
, E/ K& O% V3 J
2、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中的具体运作方式
2 \3 |& o# o* [' I) ]; ]# T' T8 \6 V8 }2 o3 t! y' B
本文第一部分谈到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医院的不同业务科室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从而分化出应对不同情境的社会工作方式。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医院的医疗服务在不同的科室进行,并以自己的组织网络进行协调。应该在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科),负责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总协调。该部门与医院的其他部门进行协调,以与医院的整体工作相协调。由于医疗服务的专精性,医护人员在医院中已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进入医院时,必须对医护人员有充分的尊重,处理好与医护人员的关系,通过展示参与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和有效性,取得医护人员和病患者的接纳,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权威。以上只是对结合方式的一些设想,真正有效的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产生。* ]- ^5 u7 l/ ?
8 h# S( ?! w, f; _6 a' \
, f; P8 t9 | y. N/ w(四)在政策方面,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
4 E1 @( @$ N: d/ }0 H9 Z: f6 Q" c9 ?7 f
+ [3 Y6 ~7 r7 b* F# L% x( ?4 P
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和教育推广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医务社会工作已取得的实际成果争取卫生部对专业的承认,并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将之纳入规范管理。香港社会工作的职级系统包括主任职级和助理职级。主任职级包括首席社会工作主任、总社会工作主任、高级社会工作主任、社会工作主任、助理社会工作主任,助理职级包括总社会工作助理、高级社会工作助理、社会工作助理。(35)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资格认证体系可以建立类似的职级系统对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认证,并对不同医院的医务社工设置标准作出规定,这是将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化的重要途径。
# J0 Y; m& T7 k5 }% a* D3 P% T
6 ^5 Y! U# l" u" e( \- P
& t" ?0 V' u6 A7 P# e
1 Z6 G+ |- T& }4 g6 V本文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介绍和对我国医院医疗服务现状的分析,旨在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作为国内社会工作界尚未涉足的领域,笔者期待能以本文抛砖引玉。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它的真正建立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界的不断探讨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0 p9 t/ _. g" v9 j& a+ t* s#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