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4 07:10:39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1 f- G+ J; x) D1 a, q, ]3 {
; z) ]1 { A" @2 k7 c, M3 W
一名“新上海娃”在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学做环保创意手工。
! b4 j, l( d, g+ O/ i0 W" O9 ?
% q# Y& D7 g" l4 g本报记者 沈轶伦9 C$ E; I+ F$ b, P% j2 ?$ w k$ E
4 z) X" K. X% \% k7 h& v- ?3 B' _) [+ D( L' W% L' `
社工小张第一次走进教室,就吃了一惊,“几乎所有的外地孩子,都在用上海话和老师交流”。这是日前在杨浦区江浦街道开展的“流动的希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夏令营现场的一幕。, e7 V ?( U [- r. r% p
* r% d3 n/ [( Y* J: J3 \ 江浦街道常住人口有近四分之一是外地来沪人员。以往,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每年只在节假日才来上海与父母团聚。但江浦街道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居住在社区里许多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并非这样的“小候鸟”,而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新上海娃”。他们并不熟悉父母的家乡,也不像上海的孩子那样有许多亲戚家可去。每年暑期,由于无人看管和照料,他们大多被锁在屋里或替父母看铺子,生活比较枯燥。1 T& b! N: H( U( s. Y \% p
5 }2 q9 L5 g9 y) P
今年,杨浦区妇联与海星之家社工事务所达成协议,尝试引入社工项目,在江浦街道开展“流动的希望”暑期夏令营,以社工带队,整合社区资源,为23名“新上海娃”带来别样的精彩暑假。9 _# Y* n8 d* {
; R, r w6 z) ]) E 下午1时30分,江浦社区文化中心六楼。还没走进教室,就先听到一阵阵朗朗的笑声。几名10岁上下的孩子,正在三名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着做环保创意手工。几张排开的桌子上,女孩子们正文雅地用废旧硬板纸做成美丽的纸花和纸鱼。而一旁的男生为了把塑料泡沫裁成轮胎的样子,任由纸屑和泡沫一阵飞舞。最后在他们的脸上、肩上和桌面上下了一阵“小雪”。
/ C% w9 \2 m* O0 d5 r) I8 d) Y' T Z, ]" f
这23名孩子,都是在齐一小学(分校)和昆明学校(吴家浜分校)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在社区周边打工、或从事卖水果、蔬菜、五金的个体经营。一些家长告诉记者:“个体户全年无休,一放暑假,照看孩子的问题就成了心病。现在社区里有了夏令营,免费给孩子提供活动的机会和场所,感到很安心。”小男孩陈涛告诉记者,往年假期感到很没劲,现在来参加夏令营,发现“社区里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
8 _$ A+ A5 @6 x& l) g/ _ O% C% D5 ~0 t9 D: ^5 l2 j2 D
一份关于外来务工者子女生活状况的调研显示,能在成长期间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身心发育最佳,其次为来回在两地居住型,最次为留守型。对这些“新上海娃”来说,他们年纪虽小,但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11岁的男孩李沪兴说,他的哥哥已经升至高中,不得不回老家安徽就读,而自己能够留在父母身边,深感“比哥哥幸福”。. z; T i: T+ b. L9 Z" h
. c+ X" @: H& F" ~; w; a 在完成社工老师布置的 “你印象中和父母相处的一幅画”时,许多孩子的作品令人动容。一名学生的画面上,是一个孤单的人在哭。孩子说:“因为父母工作太忙,在上海那么多年,很多著名景点父母都从未带我去玩过。”还有一个孩子的画面,是一个孩子牵着两个大人的手,他写道“虽然你们不能带我出去玩,但我理解,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我。”许多孩子在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后,还第一次向父母表达谢意,并把在手工课上制作的纸花送给父母。“社区老师教我们,要感恩父母。”
- X1 [" A) y# l$ j- }. U. p# J# x: Z4 }- n# X2 d
杨浦区妇联表示,今后还将陆续开展类似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及他们的孩子在社区大家庭中感受关爱。9 \- r+ C0 W+ C+ S. Q9 @
7 T" S) z( G$ [& I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小琴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