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基本要素与工作程序% `4 f; k: _7 ]1 u( m
深圳鹏星初级督导 徐少芳9 D' F0 Y/ Q$ V% i6 m- @4 q, K
+ R- d8 ?; s/ O: ~- a, I
个案社会工作,这是社工学生大学四年课程必修课程之一,但凡社工学生大多能脱口而出: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
/ N2 P" e m. f' K# X3 D1 w- c( E& T4 x H j% G
的几大手法之一,它定义是什么,它严格程序是什么等。1 C- J; P/ I# t. z
! p+ `0 S& ^0 t& \
然而当我们迈入实际工作岗位时候,却发现烂熟于心的个案工作的定义、知识、程序,在实际开展个案工作时候,这些理论变得不那么灵光,面对有需要介入的或潜在个案对象,不知道如何继续了。: @3 P! }+ A3 Z" f7 M2 B* ?/ z
3 g! q e/ O% Y3 z1 i; F+ S7 [5 e 在实际督导工作过程中,关于个案工作实践的困惑也不只一次的被提出,也令我反思:何谓个案工作?一线社工员自己如何理解个案工作?社工辅导员要如何装备自己才能更好提供个案服务呢?国内大学本科四年授课所学习的知识,如何才能更好进行实践的演绎?$ Z7 [1 u! C! w+ \
. e9 F* Y' [4 Z, i
于是开始查阅专业书籍、翻看督导记录、整理以往督导中社工提出的例子,总算折腾出个案工作界定与程序的工作坊,今日结合工作实践及个人感受,整理此文谨以分享,希望对更多从事个案工作辅导的社工同事们有所帮助。9 ? q, a+ h8 r/ w P
; F6 v+ R7 a" }: N {一、个案社会工作基本要素
" u4 U! H: k, E7 u7 J" T* w; b 1、有具体目标 ) T: T0 d% G2 i: d% M0 D" H% @* v
2、工作计划! h7 e( w# p% y/ H, v# _
3、可评估: @, Z/ k! x- p f2 O
4、促进案主自我独立解决能力提升0 R3 W& |$ c* h! k
* u. | e5 g3 E- t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个案工作,根据参考书籍整理出四个要素,如果社工不明白他现在给服务对象提供的帮助(咨询、辅导)是不是个案工作,可问其所提供的个别咨询或辅导服务是否满足以上四个基本要素?/ H1 M" \( ^, P' B
. r. ^7 a7 C( f- G( \, \例如,张大爷不会使用手机,前往社工中心寻求帮助,工作员提供了耐心的帮助,教张大爷如何使用手机。讨论期间同事饶有兴趣的套用以上要素:目标是教会使用手机;计划是用三节的时间;评估张大爷最后学会使用手机;促进张大爷自己用手机。; ]: j2 J$ Z/ l+ F. D) g8 t) X
3 R4 h J' f1 u9 l& o/ z8 Z# v1 k, n接着询问督导:你怎么看这个情况呢?简单看以上例子,似乎完全满足个案社会工作的要求,我不禁问社工:“社工去做,和居委会工作员去做这个事情,有什么区别?”答:“嗯,社工更有耐心,更热情啊!”督导员:“除了耐心和热情以外,社工要怎么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的呢?”我们很清楚,如果要体现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远有耐心和热情是不足够的,如何体现专业性才是重点。/ p1 G4 ?! x% p/ L) t: Q
- T& W+ W, x3 b$ e1 h( a( F) z
再看张大爷的例子,我说做社工是需要多一些好奇心的,从社工挖掘服务对象表面需求背后隐藏的需求,张大爷我们可以提供怎么的服务呢?如果区别于传统的社区居委会提供的服务,社工员可以多思考:什么原因令张大爷需要寻求社工帮助?这一次社工可以教会张大爷使用手机,下一次呢?张大爷的生活圈子中有无他可以寻求支援的人呢?有没有其他人可以教他等等?如果社工多一些好奇心,也许就挖掘出服务对象一些潜在需要,是社工可以去提供服务的地方,例如帮助建立资源网络,建立支持体系,促进邻里互助等等。
& b# U+ u$ ]8 W/ s* C
9 C& w8 Y" v0 t6 u6 s因此,个案工作的四大要素是检验个案工作最基本的四要素,非完全要素;当各位社工员在提供服务,对自己所提供的服务不清楚是否是“个案”时候,可以先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现在提供的个别咨询或辅导是否有目标?是否有计划?目标是否可评估?是否最终目的是促进服务对象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即助人自助。9 V6 q+ F, Z, J% }8 J9 _4 Y
4 r* O* ?- C* Z* ] 二、个案工作有自己的一套工作基本程序
F$ v. H" c. S# p3 X6 i! ~ (一)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治疗性/发展性
/ x2 k, u8 w* {2 d _6 y (二)个案工作的接受服务协议
: i2 l X- R: `0 q, k% r/ l! V$ ]$ R (三)个案工作的文书记录
. q; @* F9 f8 a2 s 1、背景资料
9 l1 |! S. ]3 U# |% l 2、要有问题:困难是什么、要改变什么、还有什么需求等
/ M5 \2 \+ ~: [' q% }+ X5 K 3、个案过程有记录
1 w" E1 J/ e; k( q i-基本资料( W+ @ N+ w0 h4 l7 ?7 h/ P
ii-协议2 B' m1 t: N N d$ k3 K' S$ B% K
iii-评估
- s3 ?# t+ K: G' Q& @1 s' Z$ B% }/ H9 g
(四)面谈/电访记录过程:注意跟进与问责的作用
* O1 ?$ ]2 D2 W5 J: k1 ?
% T. w/ s4 |! i: q8 A0 @2 C (五)总结:结案评估报告8 F V! q/ i+ ?, z% R6 {1 H- h+ f
) S. K- w1 n- T& c' Z6 D! a1 d1 q同样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与传统的居委会工作员提供的帮助有什么区别?如若仅是更耐心一些,更热情一些,社工的专业将无法得以体现,社工所学习的工作技巧将无用武之地。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个案辅导时候,是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程序。
3 l2 d. r( W" V" ^3 t+ T8 Z! k1 k- C$ g) S5 d1 H
- G$ j/ L2 E3 R3 a0 A
个案工作是社工员介入个人(有时候是一个家庭)并与之互动的一个过程。个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治疗性个案;一类是发展性个案。
+ p' G3 t |4 r
0 e& ?, T* t3 I+ j治疗性个案通常有明显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了个人的行为、认知、情绪等问题出现,或者导致个人与外界环境互动出现阻碍,需要介入予以调整;发展性个案通常是,个案对象个人与环境互动等均衡适应,但在某个方面需要有更好的提升,而这个提升目的是为了能实现个案对象更高的需求,通常可以寻求社工协同解决,促进发展。+ g8 w1 V3 J" I
0 V' P# ^' _3 @" U- U0 J
社工员在介入过程中,首先是通过与个案对象的面谈,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需求、诉求、问题所在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谈话是有介入的,介入是有目的的,而不是无目的的聊天。
# p* l: @7 b+ I! K, n) n/ D8 B- w2 s) z" ?9 R* E0 S
例如,王奶奶近期频繁前往社工中心寻找社工,每次拉着社工就聊上几个小时,但似乎也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情。社工表示在聊天过程中觉得王奶奶的倾诉欲望很强烈,只是每次只是拉家常,好像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但社工也需要花费时间,王奶奶聊够了,然后就会离开,之后可能突然又出现在中心。这种不定期的会面,是不是在提供个案服务呢?1 Z: a9 z' B$ l4 A- W
" z5 \- B$ F* c% x, O( s, @这里我会与同工强调:“面谈”与“聊天”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需要挖掘潜在的个案对象,谈话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在面谈过程中,社工员可以透过面谈,挖掘面谈对象表面需求的内在需求,继而促进背后问题的解决,否则就会变成没完没了的一个聊天过程。9 c5 S+ M; E9 {9 v2 v% Y F
( M' ]# U+ r( O9 F8 y3 C, K7 d
因此在挖掘个案或接案过程中,提醒自己注意:社工员的谈话是有介入的,介入是有目标的,不要让谈话变成闲聊。4 k+ A% ^) `2 ^( Z9 ^, I
0 J7 I; @6 d; L) ]" q4 n% Q) Y, {/ y- U1 B/ \* `7 S
在个案工作基本程序中有一个是签订服务协议,目前签署同意接受社工服务同意书这个程序,多数社工表示服务对象同意社工提供服务,当要签署书面文件就较难接纳了。8 U6 b) J- T& {$ ~3 R
3 ^& b3 l7 i+ s5 f4 M" ~ 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国家与地区,人们对社工服务的概念是比较了解的,服务对象与工作员之间是工作关系,这种工作关系有其专业的伦理要求及工作守则的制约,个案协议是工作中的程序之一。好比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律师与当事人之间会签订协议一样的道理。
8 Y3 k$ @8 s& t% \( L& M$ [7 l* P1 G; B: |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影响下(例如家丑不可外扬)以及内地社会工作也才起步,社会工作本身就不被民众所认识,有服务对象愿意掏心掏肺与一个陌生的“社工”去讲诉自己或家庭的问题,并且接受“社工”介入其个人世界,已经令社工员觉得欣慰不已了。突然要求要签订什么协议,无疑对社工进一步开展工作形成了很大的困扰。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接受社工服务一年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社工的个案的情况,不是没有的,我们戏谑其为“被个案”。
, Y. {8 Y# c% M$ U1 Z% {* ~3 o8 {4 J3 m' ~1 M' w3 f- y# d7 R
“被个案”或许是这个起步时期难免出现的尴尬现象,但希望不要太久,而社工员自身也需要清楚,职业形象定位与专业关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因为服务对象抗拒,而忽略了专业工作的守则,那我们要怎么处理呢?其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艺术的处理这种“协议关系”,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是否签订协议,而是我们如何向服务对象传递“协议”的理念。
8 h5 T9 o9 t6 q+ Z" }/ a' `4 T& T% C+ _" E+ _: E0 F
所谓个案工作协议,目的是令服务对象明晰社工的工作守则、操守、原则;明白其与社工之间是工作关系,案主与社工一起制定工作目标,案主认同这个目标并且有责任参与并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依赖社工;案主需要按时参与面谈,也有权利中途申请退出服务等。这些协议的内容,实质上是传递社工工作的理念,而非“要求”,这个社工员自身需要有很好的理解,才能将此信息传达给案主。2 n6 z, v9 W2 y
5 F% Q" i) d' P# l1 r5 m 在实践中,针对一些对社工服务接纳较弱的服务对象,通常我们会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自然就不是按照《接受服务同意书》逐条照念了,这个传递过程是一个艺术处理的过程,社工员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去与服务对象传达这样的信息。
! V ^1 I0 x7 Y: T) u% b6 N. K; r0 E
' N7 A/ C; m2 P, f* M 另外强调下个案工作文书记录的重要性。这里需要提醒社工员注意,面谈记录所发挥的问责作用:上司除了透过你的记录跟进你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跟进社工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是否符合职业操守以及在其中承担的相应责任;特别是特殊情况,危机事件的跟进与处理,社工应该及时记录并通知上司,督导员查阅社工记录,与社工员一起承担个案工作的责任。
$ G; F( W# k8 L# T; q# }( Y- a0 [5 L2 o6 i5 N$ j: \
例如,督导员定期查阅一线社工的个案记录,可能发现一社工员最后一次记录是半年之前,且此个案并未结案。督导员因此会提出疑问,缘何半年之间的个案记录是空白的,社工员是否忘记跟进这个个案了?是否是有所跟进但是未及时做记录?半年时间,个案对象发生了什么等等。
' `9 A7 I! a! b D6 [
8 L6 a1 H1 X: a9 l0 B3 u* z1 U 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社工员是按照工作原则在跟进,只是忘记做了记录。如果期间案主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有可能会追求社工员的责任,因此及时的工作记录也是保障社工员自己的需要。" l2 Y; V" g7 T G6 R3 P. |$ c& ~2 F
5 w0 @* u1 S, Q0 X+ U5 K! A \) ` 谨以分享!( ?! v; S& g- e- G
sophy 2010年8月
3 k1 N. ]( A/ G* Z' L( N' e* x7 y$ q9 n" _2 z/ g
" G9 Z. D& p/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