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30|回复: 0

[认知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来源之一:华生行为主义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社工哥哥 于 2012-11-25 00:54 编辑
: p9 t9 G  u' K1 k# ~  L  Z
% N  b: u1 O. s. m* ?: n
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常用S—R加以表示。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 b& y5 W3 Z% ~  N/ V: g( b7 A  c
1.联结学习

; p- f" t4 G) M: W$ S2 Q% `6 x
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在他设计的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的著名实验中,笼外放有鱼和肉,放入笼中的猫开始东抓西抓,乱撞乱闯,在这种冲动的过程中,猫会偶然拉动门闩逃出笼外,取得食物。然后再将猫放回笼中,猫仍需经过乱抓乱跳,最后打开笼门吃到食物,不过所花的时间减少了。如此连续实验多次,所需时间逐渐减少,无效的动作逐渐摒除,最后,描一入笼内,就能打开门闩取得食物。
( Q0 ?' Y; U% d- e% a
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惭近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 a  {$ |# i& C/ ]; h6 i
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沦。

" S* N( F6 w7 r4 b' @: B. _
(1)桑代克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的内容。

( j& o8 A0 u3 k. S. e0 q
①准备律。

6 f2 |% J- e2 v9 R
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于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 I9 T/ F1 j4 O+ v
②练习律。
* _, n0 ]7 ^- g/ q" J3 Z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 ^1 ~9 h, |% `1 s- a. O
③效果律。
4 ~: `* H, `- Y6 z, Z  ^, G2 O! U
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削弱。

( b6 I1 P! f) c: S$ D/ }; a
(2)桑代克的五项学习原则。
9 m3 H" S1 ^& n$ |9 v! S* ]  s$ a
①多重反应的原则。对同一情境先后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当一种反应不能适应外在情境时,学习者就会触发、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反应,—直到某一反应最终导致满意为止。

8 r3 z) v7 I( D) w  x
②心向和态度的原则。
4 F$ [, b4 H( \, U
心向或从事活动的意向对于反应的始发是重要的,学习者的态度在决定他的行动和成功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 K% B( s7 X& ]" O
③反应的选择性原则。

" X. y! S) U) x+ Z
学习者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的反应具有选择性的倾向,这种反应的选择与学习的分辨能力有关。

+ M2 x* A4 J* C6 p8 {9 |) g
④同化或类比的原则。

- u; a" v3 z& Q, Q0 V
学习者对于各种类似的情境有发生同一反应的倾向。即学习者能从已有经验中抽出或辨别出它与新情境的相同因素,作出类似的反应。

: t/ U8 G' p1 v9 o/ D; y
⑤联想交替的原则。

; R& {! G5 M* n" i3 I% a8 E$ u; \
如果有甲、乙两个刺激经常共同或先后出现,并且受到了学习者的注意,那么,以后刺激甲出现,也可引起在来只能由刺激乙所激起的那一种反应。
) Z/ A7 ]. z# @: j0 q* d  j+ _4 S
2.刺激一反应学说

  V" u# k. B4 f2 C8 V; b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一反应学说。华生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他不考虑有机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因此,该学说的公式也是S—R。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 j+ A/ V7 q# F' s% o
(1)频因律。
7 }. X. T  o6 R7 E3 U
能解决问题的动作在每次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S—R刺激联结建立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 f( o; i: N; b; ~; t) U$ ^. s7 C% @
(2)近因律。

! D" P, v/ Q4 O( I
让尝试与错误过程最后的成功动作,总是前一次练习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于是,在下一次练习中,这一动作必获得较早发现。

! [( R5 k3 \% k3 z8 i
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2 [+ _' L, n+ P/ H
斯金纳在上节所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由于人的行动多半是各种各样的操作,因此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他把重点放在结果控制下的操作学习上。

6 ?$ T. z; G1 V" X
斯金纳十分重视强化的作用。他对强化的解释与巴甫洛夫有所不同,他把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均称作强化物。他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他认为,强化所增加的不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对有机物偶然出现的某一动作,若能立即给以强化,则该动作复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若强化多次.这个动作就能得以保持。他认为,练习本身并不提高速率.它只是为进一步的

8 q! C& X$ ?( J& U0 V; v
强化提供机会。所以,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 z9 c2 k' n# ?7 z; ~
斯金纳认为,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强化的程序,采取连续接近的方法去塑造行为,即把动作分成许多小步子,当有机体每往所需的动作接近一步,就给该步骤以强化,直到最后达到所需要的所有动作。他认为,倘若采取这样的方法,无论操作性行为离所设想的目标多么遥远,或者所设想的行为多么复杂,只要一直稳步前进,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斯金纳把他的理论运用到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中去,在教学上影响较大。

2 C8 }& `9 F  d+ Z+ i1 n# [& ?
4.新行为主义的学说
- G* u2 F8 H" E4 H
以赫尔、斯彭斯、莫勒、米勒等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对经典的S—R公式作出了修正,他们认为,刺激与人表现出的外显反应之间有中介体。他们把中介体设想为人们的语言和思维的等价物。赫尔以环境的各种因素为自变量,以反应的各个方面为因变量,在中介体中设置动因、诱因、习惯强度、反应势能等中介变量,用行为的数理理论展开了较严密的理论推理,列出了借助中介变量而形成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l$ ^5 o2 s. I# e6 _0 _
; t8 ?0 ~) u9 k+ |/ u5 W*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5-18 14:49 , Processed in 0.06916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