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个老人,54%的城市老人、48%的农村老人系“空巢”家庭。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多等不利因素,决定了养老,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赡养。 家庭“基站”,亲情最不能“缺位”
/ A, G- o& S/ v& @ 来自省老龄办的统计显示,97%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大多数家庭“尊老”做得远不如“爱幼”。+ M0 a" ~2 u% M* Q3 L
扬州市老工办主任尹乃胜告诉记者,该市民政部门曾规定,儿女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必须签订“亲情服务协议”并定期看望。但是,有些老人一年半载也没人看望。
0 p$ f1 ^; Q1 ^3 i' ?* z 在南京石城金康老年护理中心,记者看到许多失能的老人。院长金梅说,“老人再怎么记性不好,但儿女来探望的时间一定记得清清楚楚。”
0 a2 E7 c. R5 n1 E+ g( v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他的热线电话中30%以上是空巢老人打来的。有位老人甚至来电装病被送进医院,为的只是盼儿子来陪伴。
2 Y' J1 E! m5 F F# i' S 我省开设的“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热线”,也成了老人们“聊天专线”。从2008年开通至今,千余名老人打进电话,很多老人每天打,而且抱着电话不放。
" y; B# B$ L+ t3 z% g+ w 张纯表示,家庭是养老的“基站”。不管国家、养老院和社区提供多好的服务,都不能替代子女的关怀。4 B1 Y- L# ~. c# N( R
2011年我国曾立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业苗认为,愿望好但很难现实,团聚常成为“奢侈品”。所以,政府、社会、社区和公益组织应该及时弥补这一缺位。9 G' S: k8 t J' \' l: E
南大社会学副教授胡小武建议,设立“老年人精神关爱日”,还可设立“精神慰藉奖”,奖励表彰在老年人精神关爱方面表现优秀的个人或者家庭成员,传播出这样的价值导向。$ P( d9 d( j* s* S/ y0 `- _8 a0 f
购买服务,急需政府“补位”# p- E* Q, t: m1 y( D1 G0 i
8月31日下午,南京鼓楼区南秀村养老服务站里,“心灵茶吧”聚会异常热闹,12位老人畅谈了一下午后,乐呵呵地回了家。站长陆云说,茶吧已坚持了1年多,很多独居老人把这里当成了乐园。
- h& ~# M* Y. l 在江苏省慈善总会关心支持下,南京已在5个区建立了增爱慈善爱老指导站,开设“心灵茶吧”,开通心理关爱热线,5个指导站已为7万人次提供了服务,老人们很开心。
( w) a' P( g7 M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涉老组织经费紧张,开展工作很困难。
0 c' A7 b* J( P: N( {2 k 2010年走出校门的陆云创业搞养老服务站,除了场地是政府提供的外,装修、水电、人工都要自己支付,想开展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等却无能为力,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Y: u' S3 \+ j3 @/ r& ?
张纯也说,中心热线开通10年来,都是用自己开公司挣的钱在补贴运转。
* X* e+ W; o5 I. |4 w, J9 @ 据了解,目前政府购买服务主要还集中在家政服务上,精神关爱没有单独列项。
; x! [ y1 H0 |! ?* v 在香港,专业社工陪护高龄老人的服务已开展了很多年。南京人口学院副教授崔效辉建议,应该由政府出大头,辅以社会捐赠和服务收费,向专业机构和社工购买服务,让专业人士承担老年人精神养老的职责;有计划地购买公益岗位,招收大中专毕业生,吸纳社工加入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w q% a7 M; `7 Q/ z a 产业化运作,可以“有位有为”% X6 @. x$ K2 Z
如何让老年人的“黄昏”不孤独?这是一门学问,也是潜力巨大的产业。
, o6 I( n2 C6 z( O6 F4 p/ K) ^" O \ 苏州市华瑞老龄产业发展研究院尝试向老人提供有偿的物质服务,附带赠送精神服务。副院长汤雨最介绍,他们刚开始向独居老人提供配送代购米、油等生活物资,为老人闲置的房产提供租赁服务,还有家电维修等低偿业务,积攒人气,获得薄利,再通过这个网络吸引失能老人入住“护理院”。' b# {. V6 ?0 a
“我们每月收取老人1600元,政府每天每个床位补贴83元,这样就能有些盈余,然后补贴精神赡养。我们刚刚建立了精神关爱信息服务平台,招募20名心理咨询师,上门为老人做心理疏导,已服务2000多人次。”汤雨最认为,未来老年服务产业绝对不输房地产。“苏州市有150万老年人,将来我能服务其中的10万人,人生价值就算实现了,希望得到政府更多支持。”, Y# R9 w n6 w; z
省老年学学会会长王荣炳表示,江苏由物质养老为主向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重转型的条件已具备,时机已成熟。江苏率先提出对老年人实施精神关爱,并在省委省政府5号文件中明确制定“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指导意见,已在11县(市、区)开展试点,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物质养老相比,仍显得比较薄弱,需要加以关注和加大推进力度。
+ v* q. k9 @; u; U
) e6 c- |- y) ?! d* R/ }% G8 h来源:新华日报
8 y8 B/ a3 ]: a" ~6 M; F7 y6 z4 k; |
( X5 S) D; }0 }' f E0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