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25|回复: 0

[华南] 最早“社工缘”逢源再续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11-14 09:21 编辑
- X. V! E2 e; Z3 x+ \
2 Z% O5 x% l$ n" t( y- r                                    最早“社工缘”逢源再续缘" J) U1 w9 N" h. U7 s4 ^
                                                                      时间:2012-11-13 19:46来源:羊城晚报5 {7 K9 Q* G4 ~  e8 V
; F- e, X) F3 w1 `6 b
         昨日,荔湾区逢源街穗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门前人山人海,街坊和来自广东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的来客一起庆祝中心15岁生日。15年前,机缘巧合,逢源街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携手,为内地带来了“第73行”———社工。昨日,逢源街和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签订了又一份5年合作协议,15年的缘分正在延续。2 A0 [+ g, n- y7 G$ m
  15年,有过多少风风雨雨,有过多少甜酸苦辣?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到逢源街采访,了解社工背后不为人知的苦与乐……* P! ^! ?8 A! x  K
  奇缘:“副处”变“北斗星”& y# \+ w# c" I: c- u% y$ t
  在国外,人们喜欢将指引生活方向的社工比作“北斗星”。因此,也有媒体称梁秋莎为“穿梭的北斗星”,她本人显然也很喜欢这样的称谓。
& R$ W* Z9 t, }* j
  她也确实无愧于这样的称谓。逢源街与香港两地合作,最早就是缘于她牵线搭桥。在促成两地合作以后,她每周一次,从不间断地奔走于两地15个年头。
: W  A2 \0 r0 X8 S
  逢源街的街坊都喜欢亲热地称梁秋莎为“梁姑娘”。以前,人们曾叫她“梁主任”。梁秋莎是土生土长的西关人,曾是妇联系统的副处级干部。20多年前,与香港教授的一次交谈,在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C% X! X" y& m$ z: U9 X9 b6 ~
  梁秋莎回忆,当年由于工作关系,她认识了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社工系一名教授,“从他口中,我第一次知道有社工这个专业,知道社工能够非常专业地帮助人”。再三考虑之后,她“辞官”去加拿大进修社工专业。毕业以后,她到香港定居,在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担任社工。+ z2 L4 A5 [4 ?; k, Z2 \1 y% Q
  1997年3月前后,梁秋莎在香港偶遇以前的熟人———时任逢源街党委书记的周惠贞。在了解社工的工作性质后,周惠贞向梁秋莎发出了“回内地指导”的邀请。  \* G& i: M/ i' y
  梁秋莎回内地发展的构想得到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大力支持。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广东及内地第一个两地合作的社工机构———穗港婚姻家庭服务中心诞生,其主要工作负责帮助解决当时两地婚姻产生的问题。# T) j+ b: q  q, o) Y* P' Q
  “看的人多,问的人少。”梁秋莎说,最初街坊对于从香港而来的人都有着一种警觉,“总觉得我们是来赚钱的”。她回忆,当时的合作模式是,香港方面支付绝大部分费用,内地负责提供场地和大部分工作人员。香港方面还负责免费派出社工,并对内地人员作指导。但是,这种公益性质的做法,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 K+ \5 b1 g- P6 p# f1 K( A2 Y
  最让梁秋莎哭笑不得的是,很多人把这里当成了涉港婚姻介绍所。6 D! y- A; d! u$ w5 U: k
  历程:社工工作开荒牛' J' H. f9 O% n
  逢源街的“新鲜事”很快传开,高级别的参观团络绎不绝,在这里上班的社工们曾多次向包括总理温家宝在内的中央级领导介绍过自己的工作。从2005年开始,青少年中心以及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先后建成,实现对居民服务的全方位覆盖。3 Y! b. `1 `' N  G( @+ P9 L
  “最开心的是,我们见证了社工这个职业从无到有,成了‘第73行’。”梁秋莎说,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最早开设社工系的中山大学在2005年诞生第一批毕业生。逢源街当时聘请他们前来工作,其中不少人现在已经是社工界的精英。
& g, f! D8 t8 L8 |
  2010年7月,广州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000万元,在全市20条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2011年10月,广州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提出全市每条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政府每年给予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财政支持200万元。其间,国家民政部门正式成立“社工司”,确定了社工在整个民政工作体系中的地位。; u& m$ h3 e: D& ]! d: [, _- @
  “作为社工工作的开荒牛,我们心中的那份喜悦无法形容。”梁秋莎笑了。, m; _: b+ D9 Q1 v; Y; I* J2 x0 w
  对话当事人
) Q: n9 R9 x- C" ?
  “以逢源街9 G% C( q9 W3 y4 y9 B
  为基础拓展”
$ y. n7 v0 S  D
  在昨日的签约仪式上,邱浩波又签下一纸合作协定。作为最早推动两地合作的见证者,邱浩波在15年后有着怎样的感受?
8 Z: ]1 Z+ e5 ?6 U1 ^# _$ \
  羊城晚报:与逢源街合作15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 W, A8 c9 l3 t' H* r1 [
  邱浩波:最大的感受是选择广州、选择逢源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这么多年来,双方的合作互让互谅。尽管逢源街的负责人多次更换,但我们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而且不断取得成绩。
8 ^+ t8 s/ ?$ t& x0 Z
  羊城晚报:下一步的穗港合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6 \8 z. d; P$ y3 o6 D5 J
  邱浩波:合作模式肯定会有一些调整。以前我们投入的资金比例比较大,现在广州政府的资金投入更多,我们会更着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前我们组织过逢源街的义工到新加坡、日本学习,今后会有更多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学习吸收香港的经验。) J* ~8 z2 t/ g( u: ?8 p
  羊城晚报:今后是否会尝试更多合作?
1 a9 j7 P$ \% Q8 j- f1 Z! o- U
  邱浩波:肯定会。我们会以逢源街为基础拓展,稍后将向沙面街提供社工督导服务。      相关链接
$ J6 j+ |) C9 t9 {1 e* B0 F/ m
  荔湾力推 4 R& E" ~/ b% {
  “特色社区”建设
) u* I$ ~4 v* m" z) h( N
  羊城晚报记者昨日了解到,荔湾区已制定《广州市荔湾区“十二五”期间打造特色社区规划》,将用5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实施“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和“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亮点”工程。
+ |. Q8 y) p3 g% Y) z4 u
  全区22条街道因地制宜,各选取一个社区创建“品牌社区”。如逢源街耀华社区、金花街蟠虬社区结合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优势,为居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凸显“宜居幸福”特色;冲口街西关大屋社区、沙面街翠洲社区充分利用荔枝湾涌、欧陆建筑等景观优势,凸显“旅游文化”特色。8 c7 \4 a7 G" c% }
  目前全区已完成18个“品牌社区”的创建工作。预计到“十二五”末,荔湾区将把全区195个社区打造成品牌社区(22个)和亮点社区(173个),实现特色社区全覆盖的创建目标。
% c4 |+ v, s) E; ]1 y9 [1 S6 h9 ?" |# Z4 V
5 L; J& E$ f1 C5 G; F; Q0 @9 g

3 S) j: j# g; J$ r% B9 u6 k
  \2 I* a1 B* _9 w( [* d8 a, M+ m3 A4 i
原文链接:http://guangdongsw.com/html/haiwaishegong/guangzhoushegong/201211/13-41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6-10 01:55 , Processed in 0.046309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