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副会长徐金凤
* [7 Y7 o# }3 F% q) W 2012-11-29 15:19稿源: 新民晚报 b2 z; V/ m: N; U
( o( v" m3 H0 K-申城活跃着一支社会工作者队伍。图为社工在徐汇区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园,通过“沙盘游戏治疗法”,帮助来访者排解心理问题本报记者孙中钦摄6 `! |; r" t7 V
, a+ ^, \3 Y6 A/ P# q4 E2 L6 [ 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徐金凤的抽屉里,珍藏着一份礼物——三只用毛线钩花织出的手机袋。这是2008年她在都江堰支援灾区重建时,一位78岁老奶奶送给她的礼物,回到上海几年,她一直没舍得用,只是有时拿出来,鼓励一下自己在“助人、自助”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最近,她获评“上海市十大社会工作杰出人才”。她希望,藉由这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工作,了解社会工作者,不再出现2001年她大学毕业时,全班39个同学中只有2人“专业对口”担任社工的情况。
4 p, E. }2 m- r; S 让护工笑出来, V# e* y; S& T2 M
徐金凤2006年底成为社工,筹备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一个向养老院派驻社工项目,并孵化于2008年正式成立的乐耆社工服务社。% K F1 `6 c. V; x; l- F6 W
那时,虽然每家养老院仅需为每个岗位承担每月1500元的费用,然而,大部分养老院对社工持观望、拒绝态度。经过三年实践,他们的想法有了彻底改观———2009年,乐耆因无法承担连年亏损不得不上调价格时,所有养老院欣然支持。院长们愿意埋单,是因为看到了徐金凤的热心和坚持,更是因为看到了社工给养老院带来的改变。" j8 B+ `$ @7 R, y8 L! k! w
徐金凤发现,一些养老院的护工每月只有900元收入,其中大部分人来自外地,在上海生活很不容易,照料老人的任务却十分繁重。这使得他们压力很大,照料老人成了机械动作,遇到失智老人更是不耐烦。 E. N/ u) J0 Q/ Z
徐金凤和乐耆服务社首先在浦东积孝敬老院开展“守护天使护理员减压小组”活动,在工作例会上引入一些拓展训练项目作为会前热身,让一直紧绷着脸的护工们学会开怀大笑,通过深呼吸和做游戏放松减压。各种个训和团体活动让许多护工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份工作包含的爱和责任,从而激发出动力,愿意主动关注老人需求,工作效果明显提高。& m3 c$ t$ g3 a+ E& Z
现在,这项活动已在浦东很多敬老院推广,老人、护工和敬老院三者实现共赢,上钢敬老院的一名护工还成长为副院长。$ i3 l; H; a I5 @
到震区送春风
& x3 p) e* z- }# O2 n8 U7 `$ q 2008年“5·12”地震发生,5月19日,徐金凤就组织浦东社工参与灾后重建培训。7月,她主动报名,作为上海社工服务团浦东社工服务队第一批社工的队长,在都江堰提供了40多天的志愿服务,后来又去过两次。根据当地老人、妇女和儿童较多的特点,徐金凤分别设计了三个社工服务项目:银铃计划、火凤凰妇女绒绣技能培训和幸福课堂。
4 G! X; S [* I8 }; Q 40多天里,她在白天从事繁重的工作,晚上走访一间间板房,拜访400多户人家,了解老人的需求。一位老人说,自己原先是村里腰鼓队的积极分子,震后住进板房,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闷得发慌,总是想到地震的事情。
) [1 w3 { O5 D: `* w+ j [ 于是,徐金凤挨家挨户问,给老人找到20多个队友,组建了一支腰鼓队,还专门为他们买来了崭新的腰鼓。腰鼓队成立那天,板房前的空地上,第一次响起了欢歌笑语。
( T# ` p- H6 o, \: J5 O- ~8 }8 L 在都江堰,徐金凤的耐心、热情让老人们如沐春风。一位老人说,相比发放物资,徐金凤每天陪他们聊聊天、经过门前时打个招呼,更让他们感到温暖。所以,老人们有的教她说四川话,有的请她吃零食,有的在她回沪后仍给她寄来书籍、打来电话,把这个上海社工看成自己的孙女。本报记者孙云
* v% q# o1 [. B2 [! x! L# v$ m# m% c5 `
+ V6 ]" I$ `( w& g8 Y& ]% B' n1 R. g
8 |9 p0 `4 l2 N2 i4 {' n# j( |) G! U8 h2 S0 N# q. M. c# z
原文链接: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11/29/010339201.shtml
9 l0 X& D8 h6 g- X; c8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