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02|回复: 0

[时评] 探索社工委工作机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索社工委工作机制
/ M  j! H  Z8 e0 q/ L& }
“统筹协调”的职能如何落地,显然最考验广东省社工委的智慧。诚然,有省委副书记坐镇,许多部门都会卖你一个面子,但也仅及于“面子上过得去”而已,何况,你又不能事事都去请那尊大神,大事决断,副书记拍板,但日常运作,与各部门的衔接,却需要水磨工功夫,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f' T0 W% W4 ?7 }# P
, |- @! `" }. V
  制定权威的文件,是谁都能想到的。有省委、省政府“1+7”文件,建立了三级社工委体系,将所有相关部门都作为“社会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各部门首长或副职兼任社工委委员(社工委机关成为这个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明确委员的职责,同时列明了各部门需要做的事情,这一切在明规则下就都没有问题了;重点的社会工作,再不断出台创新的文件;制订各级的社会建设规划,等等,这一切很完备,并不意味着许多工作可以就此推进了。, l! L% _0 z% K
3 W2 m6 S& m% D  r+ i9 q. x
  广东省社工委采取的办法是,“项目推动”—在全省设立“社会创新观察项目”,让各地市或部门申报。迄今为止总共认定了三批观察项目,第一批是让全省各地市推荐申请,从申请名单中,确定第一批23个观察项目。全省21个地市,为什么23个?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地位特殊,而且也是全省社会建设的绝对主力,所以每家多给1个指标。第二批是让社工委各个委员单位,也就是省直各厅局委办,每家一个指标,鼓励这些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建,总共收集了46个项目;第三批31个项目,则面向全省的社会组织。
0 @, ^- \& N* U; f/ ~; i! m4 ~7 U. `3 L' W- [
  看官,这其实是较高层级政府常用的手段,即所谓创设“试点”帽子,让各下级政府来争。但粤社工委先不叫“试点”,而叫“观察项目”,列入“观察项目”之后,要上报创新计划,获得省社工委的指导之后加以改进,“观察”一年之后,再选取确有创新价值者,确定其“试点”地位。
: J1 b6 |' A  B" ^6 ~" T! k; k# x% e! q9 {* L. A
  然而,国内许多这样的试点计划,在操作中很容易变成“上级政府部门设租,向下级政府寻租”的权力游戏怪圈,所谓的“帽子批发生意”是也,省社工委作为改革的产物,如何避免堕入这样的孽障?
! ^0 j1 y4 v/ n$ M0 z* w# Y6 ]& }
) B9 t2 I/ G9 Y# X% Z+ Q; l& V/ t* f' Z  粤社工委避免自己成为项目筛选者,而是把这个权力往外发包。这一点充分展现了社工委的“理想主义”气质,即把自己当作“创新机器”而非“权力组件”。# O! l8 ^1 [  V- ?9 ]5 m- G
  @1 {, m1 \! ~6 S! W! ^8 z
  如果设租寻租收租,表面上看权力闪闪发光,但是社工委官员也会面临巨大压力,比如各地纷纷说情公关,非常难以平衡,更加容易得罪人。最关键的是,这项工作就会搞砸了,失去了推动改革创新的意义。+ L& {# ]2 ?& i; q9 C4 A* C2 Y( n

( @$ V' `6 r$ k$ ~  粤社工委设立了一个“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的智囊机构,咨委名单不由社工委机关自己确定,而是让委员单位每家推荐一名,社工委全盘接受;咨询委员会除了定期开会研讨,还可以自愿列席社工委的会议、参加社工委的调研或自行调研,更重要的是,“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的筛选机制中,咨询委员的投票占了相当的权重。1 [' a+ w* s; ?  o5 C

+ A4 J9 ?' ~- w4 w6 e6 `  在第二批“观察项目”确定名单的程序中,增加了社会评价的机制,把所有申报项目放在了网上,让网民进行投票。
- K. [& w$ j* Z2 {* A- ^9 t1 V; @% ^+ e3 l3 \
  应该说,“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及后来升级的“试点”项目,有效激发了地方推动社会创新的活力,也成了下级社工委重要的工作内容。
' e( }* c5 D2 |" A! \0 A8 z& X5 Y" r- Y
  就我个人的眼光来看,第二批观察项目,要较第一和第三批,效果略差一些,原因在于,某些省直部门,根本没有操作项目的意愿或能力,于是便寻找某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事,挂他们的名,事由地方干。据说有的项目,该省直部门甚至都还没有去实地考察过。这样的应付,说明该部门还没弄清自己在社会建设中能发挥什么作用。8 N$ R/ F7 s- x/ e5 O1 d
* j0 L, C6 n% \8 D# X& c( D
  无论如何,以项目推动切入,虽然是在事实上不能够统筹的前提下无奈的选择,但也确是务实的做法,100个项目做下来,实际的进展和老百姓的直接受益是一方面;它们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是另一项收益。更重要的是,它们以社会创新的姿势,找准着力点,一点一滴地撬动着僵硬的社会管理体制。 7 h* _- ^4 I" y0 q; m2 X/ z" w9 a
来源:21世纪网
6 I8 N' T9 ]1 D* Y. b

0 V0 t6 k' z! a- O/ R6 n1 {; y& P. `; d- R( d;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7-3 22:34 , Processed in 0.05160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