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问题,一多半大学毕业生对薪水不满意,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2006就业论坛日前举行,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目前存在三大问题。
# E) n- p# B( Z" \/ N0 ]
2 q1 S# i5 W- m 4成海归认为职业方向出错 9 {. |4 d; k y# [. c% s& r
* Z/ P% N5 [8 X
●案例:留学后薪水不如出国前 & o& O# ^% y$ S4 j, J% V7 K
8 h' f0 w6 [ D+ o# h+ l
曾在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的吴小姐三年前去英国留学。吴小姐说,“当时就是希望换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在花费60万留学两年回国后,吴小姐却傻眼了:“国内就业形势和两年前大不相同,现在海归一大把,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半年之内,吴小姐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找工作,但几个公司给她的薪水还不如她出国前的。“我真有点后悔当时出国的选择。”
! q+ D2 F$ r# x* l, R# w9 `: A. T' C0 Z: m9 F
●数据:三成“海归”存在就业问题 6 `4 V' O$ j: }
$ o/ w' B; M) T) Q# I6 F( o: V4 l# t
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就业论坛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林泽炎博士透露,近期一项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0 J! b3 s, n/ u3 Z+ { M
& E6 X- o& k/ O# H: p1 y
分析:出国学习应该“有的放矢” : r; J. ?$ z0 c; m# o/ K! t% o( L
& q& g0 r$ Z3 s7 G- [# s$ D “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在国外学习中,不知道如何把学业和就业联系起来,造成了回国后对就业的茫然。”林泽炎建议,高校应设置目标明确的就业教育,让高端人才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计算留学成本使得海归们心理期望过高,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 R$ N/ F9 ?0 U% w2 i
7 {+ P8 ~" ~" q% M0 K; l- o1 [+ e 一多半毕业生对薪水不满意
s1 q/ `: s& T3 d. M
7 n2 \0 O% b3 o. W+ R8 F3 D, Y ●案例:大学生工资底线为1600元 0 _) Z, B# R. \% p# Z
9 I) e. o. Y$ B/ C “在北京一个月生活成本到底是多少?”这是时下部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底线”。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李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要在北京生活,就算和别人合租,每月房租水电至少800元钱,吃饭至少500元钱,交通费电话费一个月至少300元钱。“1600元是底线,工资不能再比这个低了。”但记者了解,很多本科生毕业第一年的工资达不到这个“最低成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只好租地下室、吃街头小吃,他们戏称自己是“高知识贫民”。
' B+ y: i2 S2 k& @3 k7 {5 y! ]
R% D7 U4 f! I) ~ B+ A ●数据:多半大学生对薪水不满意
# u. c0 V% R- ^! f) f- F( w! d" e6 q+ O) K3 N+ z) |
2006年就业论坛上的一项数据表示:2005年大学生就业满意率60%,8成大学生认为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薪酬重要,近6成学生对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感到满意,不到一半的大学生对薪水表示满意。这些情况与2004年基本相同。尽管对薪水不满意,很多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已普遍改变了。与前几年求职一味追求高薪相比,目前大多数学生就业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数据显示,75.5%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薪水普通但发展稳定的企业,仅有9%的学生愿意选择高薪但发展不稳定的工作。
o- Y% ]- y0 M7 {
8 A9 W* v" k- S# O 分析:上大学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 Z K) D. J$ b5 A1 u! v
: [5 s( H/ m9 i; @; A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教授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上大学不一定都能毕业,毕业后不一定都能就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上大学不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所以学生们要有风险意识,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不能就业”,有可能“薪水不高”。大学生对薪水不满意,关键还是因为学生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大学生要首先知道自己都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上,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生存、学习和就业能力,与他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有密切的联系。”
3 Q1 t: F6 Z/ a1 I/ z
1 `$ y8 U Y: W" v; t G* y6 L( z: E 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
. R( u: `% q/ ?3 u8 E5 t8 H" |, l# q" c8 z$ J* l7 d
●案例:民办大学称就业率100% 9 ~ o; X0 G8 w, |% o4 ]
) b7 _; c" m ?& ? 去年,一项民办大学就业率排行榜在媒体上公布,北京吉利大学就业率显示为100%。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校方表示:“我们人人成才,学生个个能就业!”很多学生却表示,曾经找到“挂靠”单位或临时找到工作,而目前处于失业状态。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告诉记者,目前高校的就业率是由“高校自己向教委申报的”。 8 K+ z& }) Z8 ~2 c5 x+ X% q
7 b6 q2 U% `" \
●数据:一项就业率三个数字 , H# z1 e8 c$ q- p5 |8 A
0 S& W n- |# h( L. e- G; ]
关于2005年的高校就业率,记者拿到了几个不同数字:教育部公布,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率72.6%,本科生82.7%;国家人事部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7%;而今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未找到工作的占27.25%。 1 X& T$ ^1 W. E5 D$ P% r$ N/ O2 O
1 ?, I! K4 x9 _0 g: i8 Z 分析:高校就业率要由第三方统计 7 |( F: p8 ?& ]! a; Y0 c. s* v G7 {
! o: K1 h1 T: T% j
杨东平认为,目前统计毕业时候的实际签约率是毫无价值的。“还没有离开学校,就让学生和单位签约,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毕业时候签约率大面积作假。”国外通行的指标是调查一年后的就业结果。
% y9 p8 i- @$ v- o# [' e) B5 O: ~7 i* [6 o- u7 N }
另外,目前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使得汇总的统计可信度很低。“我认为应该由第三方建立国家教育信息系统,把大学生就业信息统计建立在一个科学可测的基础上,从制度上矫治就业率统计的虚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