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网友写到:“现今的大学生,就是社会的最底层!一出校门做苦工,少人关心少人问!每周六日火爆的人才市场,无论夏热还是冬寒,总是那么迷人!吸引了无数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为什么这么多的单位,对大学生总是一而再的亮红灯???”2007年春天,在众多高校毕业生奔波于各类招聘会的时候,有人却悄然选择了“回炉”上技校。“刚出象牙塔,又进技校门”,大学生“回炉”已不再是新闻。随着取消就业分配制度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昔日天之骄子,不少人毕业后即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生存危机”。2008年重庆市有2万多考生放弃高考,这不能不说是就业难引起的。 & l; r0 i' N1 w$ o; T) o- A ) n: m3 d. p! k4 ?8 ]$ E 就业难说明了什么?就业难就必定意味着失业率高。一个高失业率的国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虽然创造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却还要严峻,仅农村尚有1亿多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每年要转移900多万人。就业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找不到工作,躺在家里吃父母;高学历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则认为“学而无用”论;下岗职工找不到工作则沦落街头卖苦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每个单位就是社会的每个社区,每个人在社会中进入了自己的社区或者说叫“圈子”、叫“职场”,“圈子”或“职场”对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约束力,那么社会的安定度相对说要大一些,因而,就业难导致了大批社会闲散人员,势必给社会管理增加了更大难度。8 t( Z; k* X9 I4 q5 w
( r2 i0 T' u. J! C 就业难,难在哪里?2 J$ E, x7 B. [) A. i4 l- G# F2 i- @
r" m _6 ?7 m( [* d 一是难在就业岗位与大学专业设置“脱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大学的专业设置的调整明显滞后,跟不上市场变化。一位大学生说:“不离校不知道,一出校门吓一跳!拿着简历满街跑,对口专业真难找!学历文凭不顶用,能力水平才看好!学校教你的那些,第一,太古老,第二,学的也不好……实在不成,只能勉强糊口,一了百了!”在就业方向上,应结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摆正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国家机关和企业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上更是应该将扩大就业作为办学方向。试问: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是专业不对口还是岗位不缺人?难道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不应该深思吗? / m7 [' K( u4 U* N c M3 j7 e + d3 q# Z; W% v8 F Z- X# |7 b
二是难在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滞后。应该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的就业岗位容量最大,是当前我国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但是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制远远滞后于教育体制,缺乏大量优质、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培训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上却赶不上大学教育,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更是“毛毛雨”,微不足道。% |7 c1 y `; f* t*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