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1 09:36 编辑 ' K# v1 i1 ]3 {4 d5 r: X* v# r8 h
& x$ j* H" a* @& E7 I K- w
7月8日,南京市公布首批大学生社工招聘的笔试成绩。很快,1000名大学生将走上社工岗位,今后还将有更多大学生走向社区。面对家长里短、琐碎繁杂的社区事务,大学生和家长们该有哪些心理准备?记者走近南京最早的一批大学生社工,探求这些年轻“小巷总理”的工作宝典。8 d/ z0 D) c. ?# [( z' O' |" c# `
“菜刀砍过来心不能慌脑不能乱”
8 |) ^7 ]5 Q: s
穿着T恤、休闲短裤,扎着马尾辫的郝晴晴与传统的居委会主任形象差异太大。社工从不叫她“主任”“书记”,都叫她“小郝”。这位梅园街道大行宫社区的当家人,在社区干了3年,是南京最早的大学生社工。“每次打电话,老爸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千万别急,要稳。别出事啊’。做社工,就是要能受气,有勇气,能独挡一面。”26岁的郝晴晴早已不是那个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小女生了,面对手臂上还留着针眼的吸毒人员的威胁,劳改释放人员的吵闹,她知道如何让他们安静下来。 0 A! a. L1 x2 a/ L F0 L. b/ T! r一次,一位低保户要求增加救助金,把菜刀往郝晴晴的办公桌边沿一砍,扬言不加钱就砍人。“虽然心里特别生气,但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激怒对方。”郝晴晴为来者倒了一杯水,说,你砍我你要坐牢,你儿子谁来管?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人一时没了话,抽了菜刀头扭到一边。 2 Q# Y ~/ P; r1 m; o3 H2 G“来吵来闹来胡搅蛮缠的,很多是有难处的人。他们有可恶的一面,但又是令人同情的弱势群体。”22岁的刘畅在新街口街道的北门桥社区工作了一年,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倾听”。“刚工作时,政策不熟,要多听少说。时间长了,政策吃透了,还是要多听。很多时候居民不是来理论的,是来和你急、向你发泄的。你听他说,他说累了就没事了。”: R6 j5 N. y- p5 u. @#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