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时间:2008-01-24 14:06 8 Y1 `3 k+ }( E
; B: O6 P0 c; c- X/ p6 T" E/ e
5 f# y- w! F& J9 M+ T8 m0 f$ y `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征日趋明显。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由此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已不适应,远远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全国十二次民政会议也提出了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民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这些为全国优抚安置领域开展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提供了组织保证。: v1 a" L+ D; E" Q1 |) z
现状:服务方式简单化、解决复杂问题经验化、工作目标一般化! [6 I8 z9 V0 R; L! f& T
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是专为全国优抚安置对象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的特殊社会保障部门,是地方政府直接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专门机构。目前,全国优抚安置事业单位共计1.7万多个(处),工作人员7万余人,直接的服务对象21万多人。6 ]/ S+ H( { g" \$ G& W, \
从现有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来讲,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愿为服务对象认真服务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尚未实施,现有从业人员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培训。并且由于缺乏专业化理论服务和工作规范指导,优抚安置工作停留在服务方式简单化、解决复杂问题经验化、工作目标一般化的水平,这些不利于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应有功能的发挥,使得许多工作与服务对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不能满足。从服务效果来看,现有工作人员对心理情绪、健康教育、家庭关系、子女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等方面的服务和辅导缺乏科学、规范、系统、专业的指导,如在问题评估、解决方案、工作原则、服务流程、工作目标等方面缺乏专业指导,从而导致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从内容上、作用上、实际效果上都不够理想。
! L7 Z, d6 y* ~( \8 t: T( y8 j, t/ J Z" B. `% d, p0 A$ I
需 求: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内容多、范围广
# U; \* V0 A, q9 u; Y' I 优抚安置事业单位常年服务的是固定的对象,工作任务重,标准要求高,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内容多、范围广。从服务对象看,他们大都是革命功臣,目前正步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心理和精神抚慰上,都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专业社工的指导帮助。从服务内容看,这些单位既要负责服务对象的衣食住行和日常服务管理,又要保障他们的医疗、康复和养老;既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要保障他们的精神、心理等需求,要想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必须依靠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创新。从服务手段看,目前许多单位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思想教育、改善物质条件等方法开展服务。实践证明,这些工作比较有效也十分必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工作方式,已难以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进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工作技能和服务方法不可或缺。从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看,除了优抚医院,多数单位较少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大部分工作人员只能走有限的行政管理序列,难以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则给了这些人一个很好的职业序列。所以,尽早启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训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4 b7 n9 o! c# Z
0 U( @8 U% {: x# ?
困 难:认知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1 S' H6 A* t# V: v& \
由于优抚安置系统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对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上还比较模糊,多数人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义工、心理医生的区分不很清楚,不知道社工具体都能做些什么。所以,培训和壮大社会人才的任务非常艰巨。
5 R2 y8 l2 k1 c! n; ] 其次,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现有人员除优抚医院有一些专业人员外,像军休所、军供站、烈士陵园等,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就为在系统推动社会工作产生了一定难度。& z8 S; J2 T! r; ]! |
第三,缺乏实施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在优抚安置系统推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创新社会福利、行政管理、财政投入、就业和人事管理等一系列体制,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套,整体推进。
- q% E) ^, F* x1 X9 G2 S5 r, v/ F0 @$ _4 o
推 进:因地因时全面发展2 K7 J. }% j9 A6 a, e$ s4 f
为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首先要加大宣传和学习培训力度,宣传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知识,强化各个领域和层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自觉性。同时,需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事业单位员工运用社工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开展工作的能力,为社工岗位设置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7 u# H+ Y" W% T1 o0 c4 g 其次,要因地制宜地推进社会工作的开展。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事业单位建设水平差别很大,推进进社会工作不能一刀切,应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地开展工作。5 D9 ]0 C+ i) {5 o$ I" ]8 d2 }
三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是保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良好起步、稳步推进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按照“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水平评价办法、职称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使社会工作者在发挥作用中逐步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和发展空间,使社会工作真正成为令人向往、受人尊重的职业。1 c4 |7 E/ q, A# h" j9 P1 B1 p8 X5 i
四要尽力解决制约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建设改革上,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些基础设施薄弱、编制性质不统一、高素质人才缺乏、经费保障缺口很大等,不仅影响着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也制约着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队伍建设。因而,应借助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努力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_1 A \/ ]- q, \- |+ u$ @1 M5 {& c
(民政部优抚安置局 李树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