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遗产
4 B# }, j4 F# k
3 z, i7 o4 D+ J) `: N5 k& q% N% M) A( H- R
当地时间12月19日下午3:30分左右(北京时间晚上10:30),为期两周的歌本哈根气候峰会画上了一个残缺的句号。没有香槟,没有掌声,更没有赞美,这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 " `# |$ |0 Z8 @ x$ S- ?
" y; E5 F/ j3 p* e3 D
唯一的协定
5 D0 A3 R) E% B) X! v: b当地时间12月18日晚上11:30分,美国“空军一号”飞机从哥本哈根机场缓慢齐飞,上面搭乘着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半个小时前,他刚刚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次大会产生的唯一一个协议——由美国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共同签订的《哥本哈根协定》(Copenhagan Accord)。 3 r* x3 i" g0 y" V0 N
. P7 m: }* V! P+ ~2 C这份文件篇幅很短,只有7页纸,内容空泛,文件中标明了全球的升温控制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但是对减排的具体指标这样一个此次气候大会最主要的议题最终没有给出正面回应,只在附件中有一份表格,涵盖一些较为重要的细节。
% j7 Z% L# ^4 U( x4 H" N/ c4 X4 f9 @8 ]! E" Y# Z1 v; ?2 Y( V
对于资金问题,该协定承诺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间,由发达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30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国家,尤其是最不发展国家、小岛国和非洲国家。对于长期目标,承诺发达国家将在2020年前每年发起1000亿美元的援助。不过,援助金额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国所要求的4000亿美元相去甚远。对于技术转移,有意成立一个政府间的新的技术转移机制来加快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的技术的转移。 0 z6 M, f- |3 P# e1 M
0 t6 C( x# \7 {1 l, R4 u另外,对于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京都议定书》的命运,目前看没有太多涉及,没有肯定或否定。
% d! X I* B) S/ p. Q
# x1 W4 E" w4 k7 Q% Z. _$ ^5 W4 m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协定,也不是全体共识,而仅是一个承诺。 4 l0 ~% h# J6 \/ }3 }
% V+ Z! q8 A; `& S' O# o
对于这一协定,各方评价不一。发达国家普遍认可了这一协定,而77国集团、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小岛国集团及众多国际NGO则对这一协定感到失望。 + q' _1 K V5 V& z" D* t' h: o
7 W0 ^: @; K( u W2 Z6 H3 r2 ~+ v
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满意,但是这已经是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以后做出进一步的安排奠定了基础。欧盟新闻发言人在19日凌晨1点表示:“这一协定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但是它保留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的可能性……这是哥本哈根的唯一一个协议。”英国首相布朗也表示,这一协定是可接受的,是一个进步。 + A4 V1 a3 @. y# \1 `( A
/ y8 ]+ f+ k$ K1 p“77国集团”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代表卢蒙巴·迪亚平19日凌晨在记者工作的媒体中心站在楼梯上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这份文件并没有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他认为,这份最终文件草案并不是通过“民主的程序”得出的,仅仅是一些国家达成的协议。
* L, c1 V) M/ j7 f. W
2 j+ I; i) e# A' b5 K1 S在奥巴马离开之后,全会仍继续召开,对该协议进行表决。截止到目前,仍不知道有多少个国家认同了这一协议。大会组织方在20日的新闻稿中说:“全会上,全球的领导人认可了《哥本哈根协定》,这一协定受到了大多数多家的支持,包括最大的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小的最最脆弱的国家。”而据一位参加全会的谈判人员透露,该协定最初是由包括中、美、欧盟主要国家在内的28个国家达成的。
' W, b2 R8 a& U7 F! G4 O
1 y, X; a o4 {/ ?- p看起来,从18日午夜到19日中午的这段时间内,各方在认可这一协定方面做出了一些妥协。在19日中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已经打成了协定。这一协定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希望,但是他一个基础性的开端。”在此之前,谈判已经连续进行了31个小时。 + m: I y, e% E, Z# e
3 F7 L$ r/ M% G y
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姆森20日表示:“我感到满意。我们已经取得了成果,现在各国需要签署这份协定,如果他们签署的话,那么就要支持这份协定的内容——协定立即生效。” ( @( e' C/ J. c2 |
, i- O( s2 H/ M( _8 F
NGO的愤怒 " `9 P9 u& k, W, N1 y- y
- [2 T% D: \! {+ x" c/ R就在奥巴马的专机在哥本哈根机场起飞的同时、WWF、绿色和平、乐施会、气候行动网络、基督教互助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在贝拉中心紧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一致表达对这一协定的不满及愤怒以及对此次气候大会结果的失望。
+ j5 ?6 J4 W% L1 k; h/ r6 g) `3 K; i8 p$ ?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行动项目负责人Kim Carstensen表示,气候大会的结果距离完全失败只有一步之遥,最终虽获得了一些成果,但远无法解决当前危险的气候变化问题。 3 M) G9 _& Z ? O( A" y' q
- }7 \, c2 c8 U7 E
12月7日晚上,哥本哈根市长在市政广场的庆祝音乐会上致辞时说Copenhagen(哥本哈根)已经成为Hopenhagen(希望哈根)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不过,到了18日晚上,几位NGO的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Hopenhagen变成了Nopenhagen(无望哈根)、Brokenhagen(伤心哈根)。
3 i3 c- D! Z5 \/ r, N c \
9 D# o5 @) [, p4 S2 O/ G) }该协定公布后,几百名无法进入会场的非政府组织的成员聚集在贝拉中心的入口处示威。奥巴马的头像上被贴上了“气候之耻”(Climate Shame)的标语。当时已是凌晨2点,寒风刺骨。
8 `% x9 Z' H; k5 U" b- |7 o8 o
- a, X$ a* y/ D; s5 H$ \) ]国际乐施会一位成员,同时是新西兰代表团成员,从会场撤回驻地后,见到同事竟失声痛哭——她们两周来连轴转的疲惫与透支换来的却是一个与当初的期望相去甚远的结果。 ; t# q: X. O* t$ L8 H5 ^
2 E9 Y9 {7 A$ F, y4 K* r
这是一个承载了各方巨大的希望的峰会。近4万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其中包括约120位国家元首,加上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共190多位,另外还有数不清的部长、副部长。这次大会的规模和级别创下了人类历史上政治性会议的记录。
) ^3 V* v @6 N) {$ E% C" x
6 F( g4 q% N. W/ z, ~1 F除了政治领导及代表团成员之外,还有上万人的NGO成员以及3000多人的记者。当为期两周的会议就这样收场时,几乎所有人都感到突然的失落,仿佛看到一片绽放的鲜花突然间凋零。 8 Y1 R- W7 g4 }. o/ N- ?
+ l f. B- g3 i& p% U# V2 Z+ d$ N$ `& [
思想的盛宴
- o8 j( ]% G5 z* w# A4 M7 C, F& {* O8 b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次大会最令人难忘和怀念的莫过于数不清的边会、论坛、演讲以及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学者、商业领袖。 , h" Y6 P! }/ A
( ^/ Z7 P- P5 u# Z- H从12月7日到18日,贝拉中心及整个歌本哈根市每天都有上百场这样的活动,议题涉及与气候相关的各个方面:能源、环保、金融、科技、展览,等等。仅能源相关的边会,每天都数不清。几乎每位参会者离开会场时,包里都塞满了各种资料。
; d, } F3 H3 x& _3 q
6 `- w! t9 X5 ?2 X3 z欧洲风电理事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丁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说,无论最终能否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这次大会在促进知识交流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4 o3 ] ]( d! ]7 ?; a5 C- ?4 S
4 b6 x$ t- P3 \- [$ T在即将启程离开这座一度满载希望的城市时,我们只能期待,2010年底的墨西哥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此前6月份的德国波恩磋商会议,能够完成哥本哈根残缺的句号画完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