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4-1 09:49 编辑 8 a: o8 ]6 _5 ~) a
5 U+ e5 R; Q/ {6 w% p0 g
东北网7月15日讯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需要三万名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然而面对社会这一巨大需求,我省的千余名社工专业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目前我省社会福利机构的在编人员无一此专业者。与我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及南方一些城市为了招揽社会专业大学生,推出落户等优惠政策。
& p+ m% n; W8 R; l% A/ a, S5 Q9 k5 M
2 y: E P2 g5 p2 D7 H0 ^ 社工专业毕业生好职难求
, B/ f1 d% Q8 n' Z2 h2 H4 W' {# ~% S1 p9 Y0 |3 i
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徐丽丽参加了今年哈市事业单位考试,并报了专业对口的福利机构。然而,她发现自己并没有专业优势。因为哈市福利机构设置的几十个岗位几乎没有招收社工专业的,而其他单位的岗位都写明中文、哲学、计算机等。但没办法,受所学专业的限制,报考其他职位不符合要求,只能去和那些“非专业”的竞争了。考试的时候,徐丽丽发现试题也没有倾向她所学的专业,不出自己所料,她没通过笔试。7 p8 ^' k9 Y( J
5 [9 F: w- w6 E' c 同样是哈市某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的小徐比徐丽丽“幸运”,正好从事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然而他最终因为待遇太差而放弃了。去年,大学刚毕业的小徐被聘到哈市一社区做社工,从调节夫妻吵架到社区内养老设施维护,小徐每天回到家里都累得瘫软在床上。他也以专业、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社区居民的拥护。可是不到一年,小徐辞职了。因为他觉得每个月扣除“三险”后剩下的600多元工资让他入不敷出。特别是,他没有正式编制,评职称、涨工资都没他的份。
c& z4 g: M! A, G* z0 G# G' P
我省急需几万社工专业人才
& ~9 h: `3 ^. d9 {* z1 ^1 w: j# Q( A$ \+ ~1 H( z* u" D
据了解,社会工作者就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他们工作对象是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地位低下,包括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通常被公认的弱势群体。和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从业者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记者从省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我省急需三万名社工专业人才。
% A3 m* i+ Q) E# S9 F ^9 e, I3 r9 M' X M7 d4 M2 D+ w
目前,我省有六所高校从2006年开始培养社工专业人才,每年毕业生一千多人,但是这些毕业生大多因为找不到理想工作而纷纷转行。而一些选择到南方发展的社工专业大学生非常受招聘单位欢迎,就业率达到了100%。在北京,为了招聘社工,给出了“落户”的优惠政策。
, s. {6 B) l% J% e# ^% R0 o; C. I9 ^, J/ m4 Y5 q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社工专业对口的福利机构多数都是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在招聘时都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目前我省的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的正式在编人员中没有一名社工专业的毕业生。2 Y" L( I: s7 W! r/ B3 y) i
% I) x: D7 r6 `; D' K+ A" L" \ 据哈市某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分析,我省社工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社工的工资待遇低、专业化程度低等。其实,社工是一个社会中,工作在基层,直接和百姓接触,化解群众矛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国外的很多地方,社工是受人尊敬,收入丰厚的职业。解决社工短缺的问题,应该增加对社工的补贴,实现同工同酬。社工增加了,基层的工作也就更好开展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会得到更大的保障。 |